恰克图条约的边关互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中俄两国贸易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中俄两国就已经建立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频繁来华的俄国商队是那时中俄商品交流的主要媒介。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中俄贸易形成了商队贸易和边境贸易两种形式并存的格局。从1756年起,俄国那里不再派商队来北京。到1762年在北京的商队贸易完全停止。边境贸易则成了中俄贸易的主要形式。“恰克图互市”则是根据《恰克留条约》的规定设立的。恰克图贸易经久不衰,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特别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贸易几乎全部集中于此,小小的荒漠之丘,竟一时名声大作,成了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清人何秋涛称其是“百货云集,市肆暄”的“朔漠之间一都会”(何秋涛:《切方备乘》卷三十七);俄文史料称其为“西伯利亚汉堡”;有的西方历史文献甚至称其为“沙漠威尼斯”。
此约签订后,恰克图贸易渐盛,但因俄人不时违约,清高宗弘历时曾三次关闭恰克图市场。 18世纪20年代,中俄“京师互市”的中断,是17世纪以来中俄关系中各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两国关系并没有继续恶化下去。由于两国都面临许多棘手的事务,各自的处境逼迫他们做出让步,以修整业已存在的各种关系。
18世纪20年代,清正值康末雍初,政局已渐趋稳定,农业生产迅速复兴,同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西北边疆又生动乱,准噶尔叛乱成为清朝的心头之患。由于俄插手清朝内政,支持准噶尔叛乱,致使中俄关系紧张。为尽快平叛准噶尔,清决定在贸易上做出让步,以换取边疆平静。
此时的俄国,正值彼得改革后期,新秩序尚未得到巩固,经济上虽有发展,但落后于西欧。对外战争也使俄国库枯竭,急需开展对华贸易。同时,俄国还面临向东北亚和北太平洋扩张的严重问题,因此也需要缓和同中国的关系,重开边界贸易谈判。
雍正五年七月十五曰(公历1727年8月31日),中俄签订了《布连斯奇界约》,同年九月七曰(俄历10月21曰,公历11月2曰),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汉文称为中俄《喀尔喀会议通商定约》,共十一款。主要内容包括边界、贸易、宗教、越境人犯处理等四个方面。其中贸易方面规定“除两国通商外,两国边境地区之零星贸易,应于尼布楚、色楞格两处,选择妥地,建盖房屋,以准自愿前往贸易者贸易……。 恰克图位于色楞格河东岸,南距库伦800华里,属喀尔喀蒙古土谢曰汗辖境。《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因旧市街归入俄境,中方在境内另外建设新市街,仍称“恰克图”。从俄国内地到恰克图交通十分方便,而且恰克曰离西伯利亚各城市也很近,因此俄商愿意去恰克图进行贸易。
恰克图市场于1728年9月5曰首次开市。从此开始了绵延两个世纪之久的中俄恰克图贸易。清代中俄恰克图互市主要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的初期阶段(1728——1762)
恰克图互市的早期发展不很顺利,尤其是最初的30年。俄国“禁止俄国商人贩卖粮食和毛皮,使交易无法进行。最初,甚至不允许贩卖牲畜。在这样的规定下,贸易自然不能开展。”此外,清朝对赴恰汉商的严格管制和缺少畅销商品,也使中国商人寥寥无几。所以,恰克图互市一开始就遭遇到重重困难。1729—1730年间销售国家毛皮,给恰克图贸易带来一定的兴旺景象,当时卖给中国人的皮货价值达23829卢布。进入40年代,恰克图互市有了新起色,并出现了逐渐上升的势头。这主要是因为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743年批准向恰克图移民;1745年准许其他地方商人移居恰克图,准许商人用支票缴纳关税;1762年,取消国家对毛皮的垄断并不派商队赴京,从而使恰克图贸易自由化。恰克图互市如释重负,贸易开始迅速扩大。
大起大落的前期阶段(1762一1792)
然而,恰克图互市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双方贸易中的矛盾和纠纷,结果导致了三次较长时间的贸易中断:第一次(1762一1768)中断六年;第二次(1778—1780)中断两年;第三次(1785—1792)中断七年。这就是清代史籍所称“恰克图三次闭关”。三次闭关贸易中断总计15年,对中俄双方经济发展及两国人民正常贸易往来显然不利,而且双方商人也蒙受巨大损失。这个时期的恰克图互市交易额,明显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例如,据俄国海关统计,1762年交易额达到108万卢布,而1766年则降到了4.4万卢布,1776年达到304万卢布,1778年又降到了146万卢布,而1781年则又剧升至757万卢布。
鼎盛的中期阶段(1792—1858)
1792年2月 19曰,《恰克图市约》的签订,结束了18世纪下半叶恰克图互市时断时续的历史。恰克图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19世纪上半叶,中俄边境局势相对稳定,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恰克图互市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中方买卖城成为漠北商业“都会”,市政管理和社会生活都井然有序。19世纪30年代,正处拿破仑战争期间,从欧洲到中国的海路受阻,许多欧洲商人只好通过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同中国做生意。因此,到19世纪中叶,俄方恰克图不仅是西伯利亚的商业重镇,而且也驰名欧洲。
随着两国市圈的飞速发展,恰克图市场更加诱人。另外,恰克图互市自身特点也是其具有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它的交易方式采取的是易货贸易;其次,交易办法是约定俗成的;再次,在交易过程中,双方直接见面,不用中介,也不用翻译。交易是整年进行的,但冬季最为繁忙,大宗交易一般都在冬季进行。
曰趋衰落的后期阶段(1851—1903)
恰克图互市进入繁荣期后,一直到50年代初,贸易额仍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俄国仅次于英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1851年《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头二年,贸易额仍很可观。从1853年开始,特别是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交易额急剧下降,80年代较50年代少了3/4。恰克图互市开始走上了一条下坡路。
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互市。恰克图互市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的签订,使俄国大批商人将注意力转向西部。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这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后,俄国与西方势力一起作为一种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的结果。由于海上交通恢复,一些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对恰克图市场造成很大影响。中东铁路的修建使中俄贸易的重心转移到黑龙江,则对恰克图互市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恰克图互市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同两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结合在一起,主要货物是大众日常用品。正因如此,它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清代中俄恰克图边关互市在中俄关系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恰克图互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两国、特别是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恰克图开市以后,俄国在东西伯利亚兴建了制革厂、羊毛加工厂和呢绒厂;1747年和1755年,在伊尔库茨克建立了两个丝绸厂,其产品行销于恰克图;1763年,俄国开辟由叶卡捷琳堡经昆古尔到莫斯科的道路,1792年建贝加尔湖环行道路,沿大道设驿站、建村庄,组织向边区移民;此外,恰克图一买卖城的贸易,增加了俄国国库的收入。
其次,中俄恰克图互市为中俄两国人民的接触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增加了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两国市圈的许多商人成了老相识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中俄重大节日,双方商人还在一起欢庆佳节。同时也为两国商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留下了值得回顾的一页。
此外,恰克图互市也有助于保持中俄边境局势的“相对”稳定。俄国在执行其扩张政策时,不得不顾及它在对华贸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至鸦片战争以前,俄国在中俄边界未轻举妄动。

第2个回答  2021-03-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