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避世浮沉,不如逆流而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在天下熙攘之际,混乱之时,长沮、桀溺,选择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浮沉;而孔子却选择坚守自己心头的明灯,尽力而为,逆流而上。可以理解前者的顾虑,在抵抗力小的路径漫步。但我更钦佩后者的勇气,敢于在抵抗力大的路径上踽踽独行。

人在涉身处世之时,就应当如孔子一般,在逆流而上中拓展人生的宽度,在抵抗力大的路径上找寻人生的意义。

选择直面逆流,是面对挑战的淡然自若,是一种勇敢的执着。有太多人,不愿踏出舒适圈一步,沉迷现状无法自拔,相比之下,那些敢于直面抵抗力的人勇气可嘉。古有孔子选择周游列国以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今有王佩瑜选择破壁出圈以弘扬传统京剧。我们不必和他们选择相同,但我们需要拥有和他们一样的精神。在理想的航道上,即使是波涛汹涌,颠簸不定,也要鼓起勇气,毕竟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在逆流中坚持,是面对困难的坚定不移,是一种不懈的毅力。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在逆流中不懈坚守,默默前行的人也值得拥有名字。君可见,张桂梅从青丝到白发,一生独守大山只为乡村教育;君可见,钟扬进出高原十六载,将论文写在广阔大地,只想为人类建设一个种子方舟。他们同时还被病魔缠身,却无视巨大的抵抗力,将奋斗化为小舟,逆流而上,乘风破浪。他们就是鲁迅所谓“中国的脊梁”,是坚守初心的孤勇者,逆流者。

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挑战,是生命该有的奋斗姿态。没有风暴的海洋不过是泥塘,人生若失挑战,何异于一汪积水在空虚中消逝?在刚过去的冬奥赛场上,谷爱凌挑战“1620左侧转体”.羽生结弦挑战“4A”,虽然结局不同,但相同的是那种直面抵抗力,仍奋不顾身的姿态。不要让人生留下遗憾,朝着月亮奔去,即使失败,也能获得群星。

然而,在“躺平”“摆烂”之风席卷社会的当代,鲜有人不顾外在抵抗力,追寻内在的理想,探索生命的边界。他们大多将就地苟活,为抵抗力所妥协、屈服,心里却埋藏着一些未曾宣之于口的梦想。这样的人生,绝不是当代后浪的未来!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正确处理困难和压力,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成就精彩人生。

很多时候抵抗力正如那障目之叶,阻挡了我们欣赏泰山的壮美。与其随波逐流、与世浮沉,不如逆流而上,直面抵抗力。找寻一个更持久、繁荣昌盛的和平是由无数不畏艰辛的人共同筑建而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身处多灾多难的时代,有人死而后已,时刻忧国忧民,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即使一己之力在时代巨轮中如沧海一粟,但不竭力一搏又怎知成功与否?从古至今,没有真正的乌托邦,也没有永恒的太平盛世。 孔子眼见群雄纷争,人民饱受苦楚,周游列国弘扬仁义礼智,望以仁爱带来和平;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却选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视百姓福祉高于个人宠辱;鲁迅惊觉国民急需解决的乃封建思想的毒害,选择回国弃医从文,实现救国之志。奉献社会往往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同人的付出和远大志向,是在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康的道路添砖加瓦。

迎难而上并非盲目地横冲直撞,逞匹夫之勇,亦需要长远的视野,方能有成。因一时冲动而故作采樵人无疑是不理智的。识时务者为俊杰,面对难题,应先审视当前局势,考虑周到才勇往直前。

诸葛亮早年躬耕南阳,尚求苟存性命于乱世,待刘备三顾草庐,眼见天下处于危难之际,他才决定出山相助,辅佐刘备复兴汉室。他出仕的时机让他获得信任,充分发挥才能,成为一代贤臣。相反,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时显然没有周详的谋略,鲁莽地侵犯强盛的秦国,非但没有扭转局势,更催化了燕国的灭亡。

由此可见,迎难而上之时也应考虑大局,抓住时机才能扭转乾坤,反之则徒劳无功。

纵观历史长河,有人向往隐居山林的安逸恬淡,只愿独善其身;也有人胸怀大志,牺牲一切以兼济天下。在现今相对安泰的时代,仍然有不少障碍需要跨越,一些漏洞需要填补。涉身处世,我愿为自身目标,为这个世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