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访随南县旧址,一座风雨剥蚀的沧桑老屋,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山中折艾纪年华,干古如闻泽畔嗟,

关外风云添憎恨,江南饥饿饱泥沙。

红旗高举英雄怒,微服潜移道路赊,

人在重围情似炽,刀丛现句不能佳!

这首七律,是1946年端午节,时任中共随南县委组织部长的张康民奉命留守随南县政府所在地万家河所作。当时,中共随南县政府及新四军五师李先念部被国民党6万重兵围困,时任县长张时超、副县长孙志盖奉命率部分政府人员化装奔赴华北解放区。

这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一个剪影。

文中的万家河,现在叫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谢店村万家河自然村。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它曾是中共随南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一个大名鼎鼎的红色政权。

74年后,2020年的端午节小长假,我们随州户外老虎队一行22个骑友,骑行参观了这个红色旧址。

随州户外老虎队曾多次骑行或骑行路过这个地方。每次,我们只能在广埸上“随南县民主政府纪念碑”下合影,或在旧址门前隔着门缝向里观望,门上总是一把锁。今天,队友万申柱万老师寻访当地村民,找到管理旧址的万主任,他热情地打开锁,带我们参观了这个“政府办公室旧址”。

“随南县抗日民主办公室旧址”是一栋两进院落的上世纪百年老屋。院落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正面镌刻看“随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碑很高大,很新,是近几年建成的,碑的背面刻有随南县红色政权的历史沿革。“办公室旧址”是一座百年老屋,青砖布瓦,木门雕窗,透着那个时代大户人家的殷实,却难掩百年时光剥蚀的沧桑。

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木质玄关,玄关下是一个类似香案的条桌。房屋四壁都挂着已经轻微退色的红底色图片和详细的讲解词,仿佛向我们诉说着战争时期的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残酷。房屋沿墙根还有我们认识的或不认识的许多农具,不知是有意陈列还是随便摆放。

从玄关两侧,可进入后面的天井,隔着天井,是里间院落的三间主房。许是很久无人参观的原因,房间里满是灰尘,屋角结着蛛网,宽敞的堂屋显得十分阴暗冷寂。石阶、地砖、柱础,甚至墙壁上,都粘涂着一层深深浅浅的苔尘,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扑鼻而来。堂屋的正墙上挂有李先念、陈少敏等新四军先烈们的大幅黑白照片,房屋里陈列着那个时代的家具、床铺及日常用品。靠墙的太师椅子上虽落满灰尘,但木雕不乏精美;墙角的桌子上有个类似梳妆台的东西,我不能确定。桌子旁一根长木头撑着似乎快要坍塌的屋顶檩椽,万主任抱怨说,没有钱维修,木头是前些天下雨屋要塌他来撑的。

方方正正的天井,布满青苔,杂草丛生,看得出来也很久没人打理了。天井里摆着几个柱础,充当垫脚石,四周的地砖已经斑驳,木柱已经凋朽。我在想,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在那个艰难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老屋里,随南县政府的共产党人,为着民族的兴亡,为了唤醒人民和敌人斗争,舍家纾难奋不顾身,热血与牺牲,得失与荣辱,繁华和落寞,在岁月的沧桑里,并没有褪色,血性依然。

但老屋的确老了。在岁月磨蚀无情的风雨中,饱受风霜,在光影斑驳中,呈现着被时光洗礼的青砖黛瓦,显得如此疲乏。像一位风雨中的老人,那脱落的墙皮,承受了多少岁月的无情和冲刷,还有那些带着岁月年轮的家具和老物件,朽了,破败了,万主任在抱怨,骑友也在抱怨,抱怨中都含着期望,期望尽快有一笔资金,对它们进行维修加固以完整保存。

天井上面的门口旁,梁老师和万老师被一个老物件吸引了。万主任的弟弟介绍说这是过去整米用的,就是把稻谷用石磨碾压碎后,放入这个物件里分离去壳的;刘老师对一个梳妆台发生了兴趣,研究了好半天,得出的结论是,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人们依然是爱美的。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是不分什么时代的。共产党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奉献牺牲,不就是为了让现在的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吗?

日已近午,带着些许遗憾和期望,我们和管理“随南县政府办公室旧址”的万主任告别。遗憾的是老屋朽坏的严重,期望的是旧址能够得到尽快的修葺。万主任说了,他已向上级有关部门打了报告,说相关部门正在研究修复的方案。我们希望,这一珍贵的革命遗址,作为开展革命教育的红色文化的革命证物,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同时也成为发展旅游产业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