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的演化

如题所述

古近纪早期是古有蹄类及肉齿类(古老类型)是以植物为食的有蹄哺乳动物。与后来的有蹄类(奇蹄类、偶蹄类)相比,个体较小,齿比较原始,四肢和脚粗短,比较笨拙。包含几个平行进化的不同类别,主要是钝脚类、踝节类、裂齿类和恐角类等(图10-1,1)。在古新世及始新世早、中期极度发展,到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大都灭绝。如我国古新世的Bemalambda(阶齿兽),个体大小如狼。早始新世的Coryphodon(冠齿兽)。此外,亚洲特有的Anagalida(亚兽类),在我国华南有不少发现。肉齿类也是已灭绝的古老类型哺乳动物,在古近纪早期很繁盛,如始新世的Hyaenodon(鬣齿兽)。

图10-1 古近纪哺乳动物

(据温献得,1998)

古近纪中、晚期奇蹄类高度发展和食肉类繁荣时期。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已基本出现,奇蹄类是演化发展的极盛时期,大部分奇蹄类在古近纪末期灭绝,而马却适应得很好。雷兽类Brontotheriidae最初出现于始新世早期,到渐新世中期发展到繁盛顶峰时,但很快灭绝。两栖犀类Amynodontidae是已绝灭奇蹄类的另一代表,到渐新世不久即灭绝。

新近纪是偶蹄类大发展和象的迅速演化时期,动物总貌与现代更为接近。偶蹄类一般每脚有2个或4个趾,脚的中轴是在第三和第四趾上,多数具有反刍功能。偶蹄类与奇蹄类都于始新世兴起,但古近纪是奇蹄类的繁荣时期,而偶蹄类在新近纪大为繁盛(如长鼻类)(图10-2)的演化主要反映在齿及头骨方面。由于象的演化快,分布广(除澳洲外遍布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意义。肉食类继续发展,奇蹄类中的马及犀等在鉴定地层时代上仍比较重要。

渐新世的古始祖象、中新世的板齿象(图10-1,3)、上新世至更新世的乳齿象,逐渐演化为全新世的真象。著名的马的系列演化在古近纪、新近纪也有其重要意义,到第四纪演化为真马。新近纪时食肉类也继续发展,如狗、狼、剑齿虎(图10-1,2)等均很繁盛。

总的来讲,欧亚、北美、北非的哺乳动物面貌大体一致,说明各大陆间有陆地相连,但是澳洲情况特殊,古近纪、新近纪时只发育了无胎盘类的有袋类和单孔类,这个特点并保持至今,这是由于澳洲大陆一直为太平洋海水所隔绝的缘故。

图10-2 新近纪长鼻象演化

(据温献得,1998)

图10-3 新生代水生物脊椎动物

(据温献得,1998)

1—货币虫(Nummulites sp.);2—抱球虫(Globigerina);3—硅藻类Fennales;4—海扇(Pecten);5—牡蛎(Ostrea);6—田螺(Viuiparus);7—平卷螺(Planorbis);8—金星介(Cypris);9—真星介(Encypris);10—玻璃介(Candona);11—小玻璃介(Candoniella);12—土星介(Ilyocypris);13—湖花介(Limnocytthere)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