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大家,有关于园林设计的几个问题,懂园林的进

九、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园林设计创意的主要来源;园林的构成要素。
十、园林形式的确定;园林布局形式的类型与特点;园林布局的原则
十一、园林设计的内容与程序。
请分条回答,依据是唐学山那本园林设计的书,可是,我没那本书。

第1个回答  2011-12-02
园林种植设计程序

1 承接任务
设计程序的第一步,是甲方对设计者进行设计任务委托.设计者对设计任务和设计场地不熟悉的情况下,需要带着问题,例如甲方对场地的要求?场地有哪些问题?何时该做什么?造价问题等进入下一阶段的现场勘察中.当然,设计师不应该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解决甲方提出的问题,还应该主动从多角度出发,思考任务书中的要求是否应该无条件满足?任务目标是否还需调整?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等.
2 现场勘查
获得园址地形图及其涉及财产权的基础资料后,必须进行场地勘查.通过实地观察,把握场地的感觉、场地与周围区域的关系,全面领会场地状况,例如场地太阳的轨迹弧线,盛行的微风,好或不好的景观等等.根据场地规模大小,甲方应该提供不同比例的场地范围内的现状地形图.如没有,则需要设计者就现场测量.
现场勘查一方面可以核对、补充所收集的图纸资料.如:现状的建筑、树木的情况,水文、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另一方面,设计者可置身于现场周围环境条件进行体验,构思.现场勘查必须根据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并分析评估与该地点有关的物理数据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确定对该地区开发的影响.物理数据包括地形、地质和土壤、水文、气候、植物、野生生物;历史资料指的是该场地在此之前的使用情况,例如用途,限制场地使用的建筑、公用设施,特别是地下设施等.
3 分析评价
通过反复的实地考察,把握场地的感觉、场地与周围区域的关系,掌握各种现状资源,并对场地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得出对场地资源的综合评估,用圆圈或抽象图形概括地表示出园林规划目标,并确定在整体景观中植物功能需求.越明确各区植物主要的功能作用及其各区的空间组织关系,植物实现场地种植设计的目的,越有利于植物选择,使种植目的越理想.其标注从植物的功能作用及其场地的景观需要出发,如:空间边缘;障景;借景;作为背景;围护;减弱或加强地形所构成的空间;分割空间以形成次空间;连接园林要素形成统一景观;形成开敞空间或封闭空间;需要树荫的地方,范围;消除强光;降低噪音;屏风;主景;景框等等.这种标注植物实现场地种植设计目的的图,称为概念种植示意图.其主要研究植物种植区域的位置和相对面积,不需考虑区域内植物的分布,具体使用何种植物,或单株植物的具体位置,但对特殊景观需求的树种可产生意向.
4 确定主题
园林规划设计的主题确定后,需要运用植物进行烘托.植物的种植设计主题需要以场地的园林规划布局形式以及各空间的环境个性来确定.不同环境空间的种植设计应相应地反映出环境的性格.例如:游乐场的环境设计就同时包含了活泼、欢快、轻松甚至另类的性格;纪念性场所包含崇高、沉静.在明确环境性格后,通过确定基调树种、骨干树种来烘托环境.
5 拓展构思
构思的拓展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即从空间框架到空间细部的过程.植物景观结构框架主要由植物的高度决定.在植物种植设计中,首先需要了解植物与人体各高度的关系,方可按照植物的不同高度进行合理的空间建构设计。
植物的高度和习性决定了植物的建造功能.当植物作为建造空间的结构性要素运用和考虑的情况下,其装饰性作用经常扮演着辅助性角色.
5.1 建构空间框架
运用植物或植物与园林其他要素创造空间,可从围合和焦点出发.前者包括对界面个数、界面通透性;后者需要考虑位置,即内部焦点或外部焦点,对称或不对称.根据空间的不同功能,选用恰当的植物围合要素.对围合的程度进行设计是植物空间创造的关键.在植物围合的空间中,焦点可以是种植攀援植物的花架,一棵姿色独特的乔木或者特色植物群.在复合空间中,植物引导游人视线转折,使声音、香味、冷热、光亮与阴影等的感受变化层层叠加在空间体验中.设计植物空间序列重点处理的是系列空间的植物个性和相邻空间的过渡空间的植物特性及其入口空间的植物景色.
5.2 深化空间景观
建造植物空间框架后,进入空间的细部设计阶段.对于植物空间的细部设计也需要从整体出发,即从植物群体与群体的设计到群体内单体的设计.主要运用艺术构图原则(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尺度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发挥植物的视觉特征(大小、形态、色彩、叶型、质感),并通过植物的种植形式(孤植、对植、列植、群植、林植、散点植、泛植、连锁式种植与交跌式种植、遍植)与植物层次(三层、两层、单层)表达出来.
5.3强化生态功能
植物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环境分析设计阶段,设计者必须在透彻了解各种植物特殊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理解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需求重点,评估现实中的条件,并根据评定的结果,有所侧重地选择满足场所特殊需要的树种,以合理的结构形式进行配置.例如恰当的种植密度,保证植物健康的生长空间,形成持续生长的植物群落;恰当的树种比例,包括常绿树与落叶树、乡土树种与引种树种、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
6 树种选择
根据设计思想以及环境因素的分析,对植物四季的形态、不同生长期的形态、质地、色彩、耐寒性、养护要求、需要的维护程度及植物与场地之间的兼容性,进行综合考虑,缩小植物选择范围,圈定该项目的适用植物范围.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根据项目的功能要求、栽培要求和养护要求,制定本项目适用范围的苗木名录.
根据功能要求选择植物,即根据拓展阶段植物的建构功能、观赏功能、生态功能运用的植物大小、形态、质感、颜色及对植物的布局形式、种植形式等图纸内容转化成乔木、灌木、藤本、多年生植物或地被植物,及其最终高度和冠幅,并从生态和美学角度考虑选择落叶植物还是常绿植物,选择观花还是观果植物等等.
在满足植物建造功能和观赏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的环境的光照条件、土壤条件和湿度条件及养护设计条件选择植物.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经济原则,考虑是否一定需要经常修剪才可保持设计要求的植物;植物落果是否会增加清理成本;树种或树种相配置是否容易产生病虫害等等.例如高速路的种植设计,因土壤贫瘠,保水保肥能力较差,阳光强烈,水分难以满足,在设计概念阶段,设计者就应该采用抗性较强,耐干旱耐贫瘠的意向树种,以减少日后养护的难度.当然,在建构植物空间以及突出植物视觉效果与强化植物生态功能的设计阶段,设计师可能已经确定了意向树种,而这一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利用环境的栽培条件和养护条件过滤之前不合理的意向树种,缩小本项目植物可选范围,选择更适合的树种.
7 方案表达
选择好植物品种后,可以进入正式的方案表达阶段.植物景观设计图纸包括总平面图、局部设计图、局部效果图、立面图、剖面图,苗木表,详细种植图,施工说明.设计方案所需的所有信息都应当在图纸中得以表达.平面图包含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比例尺、指北针、原有植物、需要调整和移植的植物、设计的植物、适用的地形图、必要的索引图或详图(通常需要单独图纸)、文字说明、标题栏、植物苗木表、施工说明.
原有植物,原有地形应与设计的植物、地形相区分,可应用不同的线宽区分.索引图和相应图纸编号应在标题栏准确无误地标明,并以文字的形式把图纸的信息重新整理,包括场地的特征、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构思、设计要点、预期的植物景观效果,以及施工程序与技术的说明.
苗木表通常按照乔木、灌木、地被分类制定,内容包括序号、图例、数量或种植面积、植物名称(品种名、拉丁名、别称)、植物规格(高度、冠幅、胸径、土球大小)、备注.
普通乔木规格主要根据胸径和苗高进行划分,苗木的胸径一般采用四舍五入制进行分级,如胸径为6.cm,则归入胸径5~6 cm的规格中.规格是苗木价格主要的依据.不同的树种应注明不同的规格信息,造型乔木还必须标注造型;灌木根据苗木种植的形式可分为地栽苗、盆栽苗以及袋装苗;棕榈科植物有地栽和盆栽,还有袋装苗等.其规格可参照规范.
备注需要说明设计要求,例如种植密度,草坪混合比例,种植点的形式,不同场合的乔木的定干高度.藤本植物则需注明苗的长度,竹类植物需注明枝数.
在实际项目中,现行的图纸,每种植物都有相应的图例表现,同种植物图例的圆心用线相连接,形成整体,并标注名称及其种植数量或面积,这样植物形态和形状较直观,能提供准确的种植点以及种植范围,但也有缺点,即对于多层的植物种植设计,设计内容重叠,难以一目了然,现行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把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分层并单独出图,虽解决了前一问题,但也带来了对植物搭配空间层次理解上不够直观的问题.二是乔木与灌木层单独出图,灌木与地被植物单独出图,对植物的景观有一定的相对直观效果.
8 栽培、养护与评价
完成的种植设计图纸,由于场地内不可预测的情况,需要现场临机处理.在施工队的施工进程中,很有必要进行定期检查,以尽快地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确保施工完全符合规划的要求.在设计工程完工后,设计过程并没完成,设计师必须一次次地观察和分析如何才能使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更趋于完善,并从设计建成后的使用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设计到此仍是设计程序的继续,在过去阶段该学的该做的已完成,但应有个评价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设计中取得进步.

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适用、经济、美观”是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园林设计工作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做到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当然,同任何事物发展规划一样,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差异,彼此之间有所侧重。

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首先要考虑“适用”的问题。所谓“适用”,一层意思是“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另一层意思是园林的功能适合于服务对象。“适用”的观点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和长久性。即使 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清代皇帝,在建造帝王宫苑颐和园和圆明园时,也考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颐和园原先的瓮山和瓮湖(又叫西湖)已具备大山、大水的骨架,经过地形整理,仿照杭州西湖,建成了以万寿山、昆明湖和山水骨架、以佛香阁为全园的构图中心、主景突出式的自然山水园。与颐和园毗邻的圆明园,原先是丹凌?地貌,自然喷泉遍布,河流纵横。根据圆明园的原地形和分期建设的情况,建成平面构图上以福海为中心的集锦式的自然山水园。由于因地制宜,适合于各自原地形的状况,从 而创造出自具特色的园林佳作。
在考虑是否“适用”的前提下,其次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正确地选址,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本身就减少了大量投资,也解决了部分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尽量在投资少情况下办好事。当然,园林建设要根据园林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在“适用”、“经济”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即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美观要求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实质上,美、美感,本身就是一个“适用”,也就是它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的孤置假山、雕塑作品等起到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的氛围,这就是一种独特的“适用”价值,美的价值。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单纯地追求“适用、经济”,不考虑园林艺术的美感,就要降低园林的艺术水准,失去吸引力,不受广大群众的喜欢;如果单纯地追求“美观”,不是全面考虑到“适用”问题或“经济”问题,就可能产生某种偏差或缺乏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一纸空文。所以,园林设计工作必须在适用和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美观”,美观必须与适用经济协调起来,统一考虑,最终创造出理想的园林设计艺术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