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涉黄频发,“新氧”们亟待规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2


图源:微博@新氧医美App



“颜值经济”近年来持续升温,成为消费新热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18年中国受监管的医疗美容市场规模为1217亿元人民币,预计2023年将达到3600亿元,年化复合增速为24.2%。在2021年这个“原地过年”的特殊春节,不少医美机构在推广页面打上了“春节不打烊”的标签,想从激增的“求美者”市场分一杯羹,医美行业也再度迎来一个小高潮。


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求美之路远非如他们想象中那般“所见即所得”。小午打完瘦脸针之后,感觉自己被注射了假的瘦脸针,从而在社交平台吐槽“新氧APP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假的”。为了追求美而选择医美机构,不想迎来的却是诸多不如意,有过小午这样遭遇的人并不在少数。


庞大的医美消费市场以及想象中的暴利,使得资本相继入局,医美机构开遍全国,这令本就鱼龙混杂的医美江湖更加混乱,诸多打着畅通医美机构与患者信息沟通渠道旗号,行虚假案例传播营销之实的互联网医美APP有了野蛮生长的时间。


图源:新氧APP截图



互联网医美的黑白面


随着消费理念的进步,年轻人开始涌入医美机构寻求“变美之道”,而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也让抗衰成为了刚需。“颜值即正义”大行其道,在炒热医美行业的同时,也掩盖了水面之下的乱象丛生。


据天眼查大数据显示,在我国3.5万家医美相关企业中,受到过行政处罚的就超过了3600家,其中受到3项及以上行政处罚的企业为30%。线下医美机构虚假宣传、违规操作让大众望而止步,而互联网医美的出现一度被视作解决痛点的关键,为消费者送去了福音。作为互联网医美平台第一股,新氧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新氧 科技 2020年第三季度总收入3.5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9%;新氧移动端平均月活用户870万,同比增长153.7%,预约服务的付费用户总数25.2万,付费医疗机构数4096家,同比增长26.8%。


然而,用户与收入实现双增长,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建立起对平台本身的信任,在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新氧的投诉量并不算少。尽管新氧号称致力于打造客观中立的第三方平台,解决业内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产品服务参差不齐的问题,但事实上,新氧APP上依然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整形日记与评论,以及难以辨别其资质真实性的医生。


图源:微博@黑猫投诉




内容造假、涉黄,平台乱象频出




图源:微博@新氧vedio



平台监管缺位,用户何以维权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有13000家,其中超过15%的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可想而知,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存在很多违规问题。据《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医美行业事故高发源于黑医美,平均每年黑医美致残致死人数大约为10万人,且多数事故发生后,消费者维权困难。


医美项目确实存在风险,但风险率理应远低于当下的事故量,根源就出在机构为牟取暴利采用劣质、假冒产品。据业内人士介绍,新氧平台上出现的低价产品,一部分可能涉嫌造假,另一部分则是为了引流到线下医美机构的不实产品信息。


此外,医美是一个对医生和消费者都“高标准,严要求”的领域。钱辉主治医师提到,医美项目对消费者自身的身体状况是有要求的,消费者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进行手术,不然很容易出事故。但是,钱辉又深知医美行业的现状,很难要求每个人都如此高标准地要求自我,毕竟“赶走病人”就意味着不赚钱,“没有一家私营机构会主动拒绝客户,毕竟是为了生存。”


在利益驱使下,很多医美机构对消费者来者不拒,从而增大了医美项目失败的风险。为什么致力于打造第三方平台的“新氧”们会让各种假日记、假产品、无资质医生出现?一方面,很多医美机构给平台提供审核的证件并非线下医生资质证件,而是将其他有资质医生的证件上传到线上,新氧也无法一一对实际中的看诊医生进行核对。另一方面,为了平台自身的发展,难免存在对一些医美机构大开方便之门的情况。


新氧 科技 董事长兼CEO金星在公开总结新氧逆势增长的原因之一时曾提到,新氧对内容审核进行了全面升级,目前医生认证审核率已经达到81.8%,医生资质审核时间缩短了至少30%。或许,一味追求效率的同时,平台放松了对质量的把控。


追逐利润的医美平台很难成为公平公正的第三方。在钱辉看来,未来这个恶性循环终究会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坍塌。针对当前商业互联网平台的问题,钱辉呼吁:必须由政府出面监管这种乱象,过度商业化肯定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规范医生端行为,重新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打造一个非盈利性医美平台,搭建同行业互评机制,让每一家医美机构的实力经过权威认证,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而非造假、注水的不实数据。


“医美”不美的悲剧一次次再现,警惕着我们必须重新反思行业,规范标准,让医美重回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