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史大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一、浙江人历史出什么大官

姚启圣(福建总督),陈元龙(内阁大学士),于谦(兵部尚书),许敬宗(中书令),褚遂良(吏部尚书)。

1、姚启圣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 *** 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

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 *** 。

功高不赏,郁郁而终于福州。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 *** 过程中功勋卓著。

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2、陈元龙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

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

六十年,调礼部。乙丑科会试开始施行殿试十本进呈之制。

此前,进士无十本进呈之例,这一科会试总裁官是刑部尚书张士甄,开始以前十本恭呈皇帝钦定。康熙帝拔陆肯堂进士第一人,进士第二人就是陈元龙。

雍正三年,陈元龙任广西巡抚。雍正五年,陈元龙又任礼部尚书。

雍正七年,因年近八旬,精力尚健,定为“优眷老臣”,授为额外大学士。后实授陈元龙为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雍正十一年,大学士陈元龙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下令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退休。

并让他的儿子翰林院编修陈拜直随父归里,侍养晚年。起程时,皇帝赏赐酒、食、果品,六部堂都出来饯送,沿途官弁尽礼迎送。

雍正十二年,御赐《上谕》一卷、《悦心集》、《宝镜堂》各一部。3、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许敬宗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

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隋朝大业年间,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

其父被杀后,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李密兵败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

秦王李世民听闻其名,召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

贞观十年(636年),坐国丧失礼,贬为洪州司马,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参与《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高阳县开国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时,岑文本死于行所。

权授检校中书侍郎,起草诏书得体,深得唐太宗欣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衔称。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废王立武”,官运亨通,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监修国史,封高阳郡公,代李义府为中书令。

龙朔二年(662年),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三年,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位极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致仕。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八十一,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

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5、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

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召。

二、历史朝代浙江省有多少大官

官名。顺治十五年置,驻温州。康熙十二年(1673年),裁省浙江总督,以福建总督管浙江事。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为浙江巡抚李卫特设,旋废。

闽浙总督(闽东语罗马拼音: ming z'ei zung du'ow),正式官衔为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福建、浙江的军民政务。光绪十一年(1885),清朝正式设立台湾省,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归闽浙总督管辖,自此闽浙总督统管福建、浙江、台湾三省军民政务。

三、浙江除了南宋官窑,还有什么历史名窑

浙江最有名的窑很多,古代最大的,最古老的是越窑,在上虞、余姚那里,是中国烧窑的始祖了!然后现在是龙泉的青瓷,也很有名,现在还有在烧做的。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两个在浙江,一个就是南宋官窑,你上面说的,还有就是哥窑了,也就是龙泉的名窑。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四、浙江临海宋朝大官名人都有谁

谢深甫(1139~1204年),南宋大臣。字子肃,临海人,理宗皇后谢道清为其孙女。乾道二年进士,历官知青田县、大理丞、提举常平、参知政事、右丞相,封鲁国公。

谢道清(1210—1283年),南宋女政治家。临海城东人。宰相谢深甫孙女,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227年(理宗赵昀,宝庆三年)册封为皇后。度宗赵禥即位,尊为皇太后,1275年(德祐元年)恭帝赵显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时恭宗5岁,应众大臣屡请,随恭宗垂帘听政。

钱象祖(1145—1211年),字伯同,号止安,临海人。南宋大臣。吴越王钱俶之后,参知政事钱端礼之孙。以祖端礼恩泽补官,历太府寺主簿丞、刑部郎官、知处严抚诸州、江东运判侍右郎官、枢密院检详、左司郎中权工部侍郎、知临安府、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改兵部华文阁学士、知建康府、再除兵部尚书。

五、历史上姓陈大官

历史名人:陈嘉庚 陈汤,西汉名将。

陈毅,开国元勋。 陈道明,陈坤,著名演员。

陈寅恪,陈桓,历史大家。 陈赓,大将 陈胜,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 陈平,刘邦的人 陈阿娇,汉武帝的最早的皇后 陈胜 (前?~前208) 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

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 (生卒年不详) 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

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 (233~297) 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

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霸先 陈圆圆 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

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

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诚(1897~1965) 字辞修,浙江青田人。

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 *** 副总裁。 陈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

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 *** 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

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颖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苏下邳郡,江苏广陵郡,江苏东海郡,河南河南郡。

六、浙江省萧山的历史伟人有哪些

一、卧薪尝胆

勾践(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是春秋后期越国的国君。父名允常,他的祖先,相传是禹的后裔,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

二、萧山文化之先河——许询

许询,字玄度,号征君,东晋高阳(今属河北)人,后居萧山,为萧山许姓人的始祖。询父名许归,字仲仁,从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任会稽内史。有四子,许询排行第二。

三、萧然梦笔传文化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文学家,萧山江寺和梦笔桥的建造者。祖籍济阳兰考,(今河南兰考)祖父南朝宋时任县令。父江康之南沙县令。江淹自幼聪颖,6岁能诗,少志以汉时司马相如为榜样,勤学上进。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以养母,孝闻乡里,且留情文章。

四、大诗人和大书法家贺知章

距今1260多年前,在浙江杭州萧山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名贯古今,声扬海外,他就是贺知章。

五、贤良方正萧山第一个外交官

华氏先祖本姓子,(宋)戴公子食采于华,遂以华为姓。世代为宋卿。后迁居江苏无锡为盛族。再迁进越会稽郡。至宋代朝奉大夫华镇(宋代著名诗人),字元仁者,于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及第后,独爱萧山风俗淳厚,山水秀丽,举家迁居萧山渔浦,(今义桥镇民丰村渔浦街)为萧山华氏始祖,繁衍发族。萧山华氏世传:

第一世华镇、字元仁,官朝奉大夫。(宋代著名诗人)

第二世华初平,官枢密府君。

第三世华贞、华谅,官中书舍人。

第四世华洪卿、华和卿。

第五世华克勤,官山西布政使。

华克勤(1321-1397),字无逸,是萧山华氏的第五世祖,他品行端方,聪明好学,年轻时隐居延庆寺(位于闻堰镇凌家坞)苦读,后举贤良方正,方入仕为官。

六、大经学家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小毛生,又名毛甡,萧山城区西河沿人,故称之西河先生,俗称毛西河。他还用过很多名号,如齐于,秋晴等等……毛万龄是他的兄长。

七、历史何家上的大官

何 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为人仁厚,奖称人之善,历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乡侯,哀帝时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

其逾限者归官,以缓和矛盾。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行,后王莽谋诛异己者,君国豪杰坐死者数百人,武自知难免,乃自杀。

何 敞:字文高,东汉扶风平陵人,水利学家,为人性直,出为济南太傅,以宽和为政。有冤狱,以春秋大义断之,百姓化其恩礼。

和帝时任侍御史尚书,曾数次上书斥责外戚窦宪等贪暴专横,力言为政以节省浮费,赈恤穷孤之要。后任汝南太守领导人民修治鱼同 阳旧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万余顷。

何 进:东汉大将军,南阳宛人,何皇后的异母兄,时黄巾起义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及灵帝崩,皇子辩即位,以主幼宫廷内外不安,进谋诛宦官不密,反为所害。何 熙:字孟孙,东汉,陈郡阳夏人,少有大志。

不拘小节,体貌魁梧,善为容仪,官御史中丞,晋大司农,永初间南翠于与乌丸俱反,以熙车骑将军征之,暴疾,殁于征战军中,熙以忠孝传家,有政能光大家声,曾孙何变夔,字叔龙,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晋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晋,位于太尉,夔孙何劭亦仕晋,位至尚书左仆射,世代卿相。何 晏:三国时玄学家,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

字平叔(190-249),南阳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汉代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为司空时纳其母,并收养晏。

晏少时聪慧过人,曹操宠若诸公子。何晏娶金乡公主为妻,赐爵为列侯。

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主张儒道合同,引老以释儒。

他在《道论》中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无”是他对《老子》和《论语》中“道”的理解。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则是“无所有”,是“不可体”的,所以无语、无名、无形、无声是“道之全”。何晏与王弼齐名,是魏晋玄学贵无派创始人。

今存《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等。何 休:字邵公(129-182),为董仲舒四传弟子,东汉杰出经学家。

历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经的精辟研究上,他对于六经的造诣,当时的学者无人能及。

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据说,他晚年辞官不做,在北新城兴盖大批讲舍,聚生徒数百人,朝夕勤讲,使得一时教化大行。

一二千年前,像这样大规模的聚徒教学的人,恐怕屈指可数。何 攀:字惠兴,晋蜀郡郫人,武帝时为廷尉平,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

及尝断疑狱,申明曲直始叹服,寻以功封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攀让所封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族,后除兖州刺史,固辞不就,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为梁益二州中正。

引致遗滞,虽官居显职,家甚贫,无妄媵伎乐。惟以周济贫乏为事。

何 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

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

于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

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

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准子淡。

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何 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

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

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

其诗善于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 远:字义方,梁,东海郯人,武帝时历官东阳太守,疾强富,怜贫弱,豪右畏惮,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为生祠,终征西谘议参军司马。

何 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洁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学,每岁一归省视父母不许,间二岁归又不许。

居五岁嗣以亲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备揖诸生而去,为诸生坚留而止。初朱污反,诸生将从乱,蕃动以大义,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

蕃居太学二十年,有死丧无以归者,必助之。何尚之:字彦德,南朝宋庐江人。

父何叔度,官历吴郡太守、尚书,恭谨谦洁。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

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

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何无忌:晋代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

桓玄篡位,与刘裕等起义兵,与玄战。玄败走,以兴复功封安城郡开国公,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