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乌合之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围观的群众都人云亦云,都说皇帝的衣服很漂亮,皇帝自己也是陶醉在这种虚幻的感觉中。最后,有个小孩喊出“他其实没穿衣服啊!”,才惊醒了所有的人。这个里面,当然有很多人碍于权力的因素,不敢说真话。但很多人一定是已经不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了,他觉得是自己的眼睛或者自己的感觉出现了问题,所以看不到皇帝身上穿的衣服。在这个时候,最保险的办法还是跟着别人后面欢呼吧,反正不会有错。

这个安徒生童话里面国王是主角,也是最后出丑的那一个。他被官员忽悠到,已经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完全沦为了群体中的一员,毫无自己的辨解力了。

而这两个假扮为织工的骗子,口才也是一流,在巧舌如簧之下,让人相信了他们所编造的美妙幻境。起初,一些官员看不到衣服,但他们怕说了实话丢了官职,也怕自己被归为愚昧之人。但重复的次数多了,后面的人都相信皇帝是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即使自己看不见这件衣服,因为人们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看到的了。

去年的疫情下,口罩、防护服等物资极度紧缺,很多人看到了商机。从一开始的犹犹豫豫,到最后疯狂上设备,到最后亏得血本无归的人比比皆是。在疫情起初阶段,口罩开始疯卖,朋友圈最开始卖口罩的,估计赚了不少。发展到后面,做口罩的熔喷布开始短缺,从1万多一吨涨到60、70万吨。很多做纺织品的按捺不住了,觉得这么高的利润,一定要跟进去做一下。但很多跟进去的,最后也是落了个亏本的下场。做熔喷布的熔喷机、检测设备等也是火了一把,但火也只是火了短暂的时间,疯狂跟风的人们,很多都没有挣到钱。

在公司开会,尤其是碰到一言堂的老板。老板在台上讲得口沫乱飞,沉浸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中。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表决时,因为老板已经把一些决策性的东西提前讲出来了,所以这类投票、表决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而老板还觉得,都是被他精彩的口才说服的。其实,在这样的场景下,下属也都成为了一个群体,一个只知道附和老板的群体。即使有人想提出反对意见,在强大的群体气场下,也不愿意、甚至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而这样的企业,没有不同意见的企业,完全是老板拍脑袋决策的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是很大的。看看企业员工不少,但头脑运用的就老板一个人,其余的人就是跟在后面走。而这样的群体,我们就可以称为“乌合之众”。

在企业中是这样,很多小型的团体,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我妈参加过一个电饭锅的促销会议,在促销前,组织人员上门邀请大爷大妈们去参加,还免费送鸡蛋。在送鸡蛋的诱惑下,大爷大妈们都去参加了。在现场的促销下,在带头购买人的鼓动下,几乎所有到场的大妈们都人手买了一个电饭锅。而我回去看了下电饭锅,明显是一个三无产品,用都不敢用,买回来的纯粹是废锅一个。想想我妈还是有些文化、不容易上当的人,但在群体效应下,也做出了这个愚蠢的行为。

以上这四个例子,很符合《乌合之众》这本书所描述的群体行为。下面我简单地、通俗地介绍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首先,作者勒庞明确指出,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一大帮子人就是群体。比如,在一个广场上经过或者闲逛的人群,人数是不少,但是它不是一个群体。只有当这群人有了同样的心理,才能够成群体。

群体未必一定是同一时间汇集在同一处的人,当某个心理一致性形成后,很多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里的、各式各样的人,尽管他们没有直接面对面凑在一起,尽管他们可能相互也不认识,但他们依旧可以成为一个群体,展现出群体特有的那些特征。

最典型的情况就是股民。股民是什么样的人都有,散布在全社会,绝大多数股民相互之间是不认识的,但是由于都在玩股票,具有同一的希望通过股票买卖发财的心理,所以他们就属于勒庞定义的一个群体。

勒庞在这本书里,总结了“群体”的三个方面特征。

第一个,是关于群体的智力下降。群体的智力是低于个体平均智力水平的,并且可悲的是,群体的智力水平,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智商最低的那个家伙。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思维就会出现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些特征,甚至看起来非常像个傻瓜。

第二个,就是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横冲直撞。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对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情,人们自己不过是想想而已,有时候可能连想都不敢去想。可是,当这些个体汇集成一个群体后,不但啥都敢想了,而且还啥都敢干了,甚至有点“无法无天”的感觉。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化、敏感化,急于采取行动。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在越来越激烈的情绪推动下,群体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只打嘴炮。

“群体”的形成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两种因素的影响。

所谓的“间接因素”就是一些观念、思想的长期渗透,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想法。而“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性事件,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导火索”。导火索一旦点燃,就让散步在社会各个地方、方方面面的人们瞬间感受到了相同的情绪,产生了心理上的统一性,那么在群体领袖的带领下,群体就可以被迅速动员,最后发展到直接采取大规模行动。

群体领袖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可以带领群体去采取明确的行动。典型的例如率领球迷起哄、斗殴的那个带头大哥,挺身而出指挥抢险救灾的平民英雄,左右网上舆情变化的大V、网红,吸引百万粉丝如醉如痴的偶像明星等等。另一种是长期的群体领袖。这种人很稀有,但他们的影响却非常巨大,有的时候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后还在发挥作用。典型的例子就是拿破仑。

至于领袖对群体的动员方式,就是断言、重复和传染。断言就是简单干脆、生动明了,不需要什么证据或者推理理论,迎合群体人群的希望。重复就是不断重复,面对各种情况都要重复,重复,重复,重要的话一定要至少说三遍。传染就是领袖要依靠强烈的情绪去感染身边的追随者,再让这些追随者把这样的情绪传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群。

可以说勒庞的这本书,引领的对“群体”研究的热潮,可以说,后来很多群体研究的结论都起源于这本书。当然,书中的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但只要对我们对有启发意义,也就是有价值的。

最近,还有一本书叫《新乌合之众》,里面的一些观点颠覆了勒庞的传统论断,读来还是有些新意的。其中书中提到的在群体行为中的几条绝境求生方案,还是挺有意思的,引用如下。

求生法则之一:在往人群中心挤之前,先看好各处紧急出口的位置。一旦陷入人堆,人的视线范围和头脑清晰程度都势必降低,那时候再找就晚了。

求生法则之二:一旦感觉不适,立刻撤离人群。就算演出还没开始,而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到目前所在的位置,也必须自认倒霉,转身撤退。

求生法则之三:站稳脚跟!人群溃散的后果是戏剧性的。在多米诺效应下,没有人想故意踩你,却还是会身不由己地踩上你;你也可能会被旁边人死死压住,直不起身。所以,你要竭尽全力保持身体平衡。

求生法则之四:氧气在这种时刻是最关键的资源。如无绝对必要,不要浪费氧气。

求生法则之五:保持体力。在感觉到人群的“震波”传到你身上时,不要试图抵抗。只要你能保持身体平衡,顺着人群的方向摇摆是更明智的做法。一阵冲击波过后,通常会有一种短暂的平静,趁这个间隙你可以朝着想去的方向挪动几步。但注意别靠近墙或者其他硬的障碍物,那儿是人最容易被下一波压力压扁的地方。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