欤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与在古文中的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例: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例: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参与的意思

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作助词:和、同

例: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古文中的与有哪些意思】

yǔ①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④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yù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与手】施毒手杀之.字典上的解释,。

3. 与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与yǔ〈动〉1.(会意。

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

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与,赐也,通作“与”。

——《正字通》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3.又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2]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名〉1.党与;朋党 [clique]与,党与也。从舁从与。

与声。——东汉·许慎《说文》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东汉·许慎《史记》群臣连与成朋。——《汉书》2.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荀子》〈介〉1.跟;和;及 [with;to]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与城为殉。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2. 为,替 [for]。

如:与我想想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助〉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

吗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与 yù〈动〉1.参与 [take part in]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礼运·大同》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

(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与 yú1.与 yú2.同“欤” [same as “欤”]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其可怪也欤?——《孟子》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如还有新的问题,请另外向我求助,答题不易,敬请谅解~~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祝学习进步。

4. 【古诗与文言文的区别】

简单的区别就和现代的‘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差不多.古诗讲究的是字深,句子顺,以最少的字说明最大的意义(作者要表达的)无对话情景文言文讲究的也是字深,但要浅于古诗,“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能大体上看明白,可有对话情景大致就可以理解这些,太多的也不愿意看了.。

5. 文言文翻译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骄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君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馆之。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按兵,辍不敢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不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

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要挟轼致敬?”魏文侯;“这不是段千木住的里巷吗?段干木是个贤者呀,我怎么敢不致敬?而且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我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换,他也绝不会同意,我怎么敢对他骄慢无礼呢?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耀,而我只是在地位上显耀,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而我只是在财物上富有。”他的车夫说。“既然如此,那么您为什么不让他敞国相呢?”于是魏文侯就请段干木做国相,段干木不肯接受这个职位。文侯就给了他丰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到家里去探望他。于是国人都很高兴,共同吟咏道;“我们国君喜欢廉正,把段干木来敬重,我们国君喜欢忠诚,把段干木来推崇。”过了没多久,秦国出兵,想去攻魏,司马唐劝谏秦君说: “段干木是个贤者,魏国礼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君认为司马唐说得很对,于是止住军队,不再攻魏。魏文侯可以说是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没有人看见军队的举动,大功却已告成,恐怕说的就是魏文侯这种情况。鄙陋无知的人用兵,则是鼓声如雷,喊声动地,烟尘满天,飞箭如雨,扶救伤兵,抬运死尸,踩着尸体,踏着血泊,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尽管这样,国家的存亡、君主的生死仍然不可料定。这种做法离仁义实在是太远了。

6. 文言文师说全文及翻译

原文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2)传道(3)受(4)业(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7),终不解矣。

生乎(8)吾前,其闻道(9)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10);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2)也。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9)!彼童子之师(2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22),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23),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4)乐师百工(25)之人,不耻相师(26);士大夫之族(27),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29),官盛则近谀(yú)(30)。

呜呼!师道之不复(31)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齿(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35)! 圣人无常师(36)。孔子师郯子(37)、苌(cháng)弘(38)、师襄、老聃(dān)(39)。

郯(tán)子(37)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0)”是故弟子不必(41)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44)皆通习之,不拘于时(45),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师说》以贻(yí)(47)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所以:用来。

的。 [3]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4]受:通“授”。

传授。 [5]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8]乎:于。

[9]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10]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即以之为师。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

知,了解,知道。年:年龄。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 [16]众人:普通人。

[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19]惑矣:(真)糊涂啊! [20]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21]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22]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

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3]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4]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5]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6]相师:互相学习。

[27]族:类。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30]谀(yú):阿谀、奉承。

[31]复:恢复。 [3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3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34]乃:竟。 [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6]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7]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