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263(尧曰)|五美四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论语最后一篇共三章,先总结为君之道,次讲治民之道,最后是为命之道。上一章,讲了帝王治国之道,本章讲在上位的君子治民之道。

        子张向孔子请教做官治理政事之道,孔子告诉他崇尚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就可以了。五美四恶又是什么呢?孔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通读论语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五美四恶不过是孔子治民思想的一次大总结,论语至本章已经要结束了,论语的编者将本章放置于此,或是想最后一篇,该做总结了。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一项美德是“惠而不费”。

        “惠而不费”如今已经成为中文的一个成语,意思是给了别人好处,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耗费。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说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君子就着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利益,而给予百姓好处,这样对于君子而言呢,却并没有耗费什么,损失什么,老百姓得到了好处,就是惠而不费。中国人历来历史感极强,做这样惠而不费的事情,不独是君子,就是小人也愿意做。

        或有人问,这样的好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古语“身在公门好修行”,作为一级从政官员,手中有一定的权利,做起善事来比普通百姓更加容易。有了惠而不费的指导,琢磨出一个好的办法、好的措施,能够在社会上推行,使更多的人得到实惠、福利的例子太多了,而对于官员自身是没有损害的,不独无损害,官员本身亦是百姓一员。对于普通人,不从政,这样的机会也是有的,就看你想不想做。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二项美德是“劳而不怨”。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如果按照孝子的标准要求一级官员,则“劳而不怨”当解做“君子个人辛劳而心无怨恨”。但从孔子向子张做解释看,“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君子选择百姓可以做的工作来让百姓做,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则貌似孔子在答非所问。于是有人主张劳而不怨解做“役使百姓劳作,百姓却不怨恨”。如此,何谓劳而不怨?究竟是谁劳?

        窃以为对于孔子教导学生而言,作为一个有德君子当是辛劳而不怨的,这是君子成德的标准。而孔子教人,有时候不是那么直来直去。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所以当孔子告诉了子张,君子应该培养的第二种美德是“辛劳而不怨”,但在解释时又告诉他,要择百姓之可劳而劳之,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符合孔氏教法一贯作风。

        作为一级从政官员,选择百姓可以做的工作来让百姓做,在官员来说是苦心孤诣心无所怨,就百姓而言并从中获益,百姓又哪里会怨。这事当然也好,这样的好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想再举具体的例子了,倒是想起孔子的那句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设计的道路走,却难以让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或许民众一时不能理解君子之行为,但历史终将会证明。逢有此种状况,君子更当思“劳而不怨”也。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三项美德是“欲而不贪”。

        是人就有思想,就有欲望,就有所求,区别在于所欲的内容。从后文孔子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教育子张所欲在于仁,要追求仁德,但却不过度贪求;而君子需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不叫贪求。论语里一涉及到仁,这含义就广了,孔子教育弟子们要成长为“仁人”,修养“仁德”,而从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看,对自己的评价看,现实之中难得有人被认可为“仁人”。对于现实中的能人、好人、善人、聪明人……,孔子也认可,但一涉及到评价该人是否为仁人,孔子往往以“仁则吾不知”结尾。所以,仁的境界,在孔子看来可谓“至德”,是一个人一辈子终身以之的理想、目标。这理想目标,的确太难达到了,所以孔子才教育子张说,“欲而不贪”——一个人要把仁的理想作为终身的理想,但因为这理想难以达到,也不要过度去贪求这辈子就一定能够成仁。看来成仁的理想目标实在是太难实现了,这个“仁”实在是个好东西,但是我们将成仁作为理想目标去追求,“求仁而得仁”,能叫做贪吗?当然不,如果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成为“贪仁”之人,这世界早就大同了。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四项美德是“泰而不骄”。

      泰而不骄,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孔子曾将能否如此作为君子小人区别之标准。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本章孔子对泰而不骄又做了解释,说君子与人相处,无论对方人数多少,势力大小,都会认真对待,不敢怠慢,如此则安详舒泰,即便是身居高位,有权有势也不会骄傲凌人。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君子之傲在骨,小人之傲在气。君子胸有大志,心有定力,与人相处不卑不亢,泰然自若,即使才华出众亦不会表现出骄矜之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小人却是一朝得志,盛气凌人,打击别人提高自己,缺乏气定神闲的从容,一旦落魄,装腔作势,色厉内荏,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泰而不骄正是一个理想官员应该有的品质,亦是一个理想君子应有的道德修养。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五项美德是“威而不猛”。

        威而不猛,有威仪而不凶猛,这正是弟子曾经对孔子的评价。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孔子解释威而不猛,就是作为一级官员应该“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整齐其衣冠,端正其容貌。这让我想到了官服,历朝历代,各级官员都是有着装要求的,则官员需要按照要求着装,并且按照规定的礼仪做事说话,如此则一派严肃、威严,自可让人望之而产生敬畏之心。

        说完五美,再谈四恶。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摒弃的四项恶政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犹之与人,出纳之吝”。

        孔子解释说,不加教育,犯了错误就杀戮叫做残虐;不加申戒,只检视其成绩叫做凶暴;缓慢下达命令,却忽然要求期限完成,叫作贼邪;同样是要给予人的,但在支出之际,却不免多所吝惜,叫做小家子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