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8《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国】罗伯特·戴博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前言: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推送,它被誉为英国经典心理咨询入门书籍。在百度上查了一下豆瓣评分,居然高达9.2分,又看见朋友圈几个小伙伴的读书笔记,于是便开始选择拜读。

正文:

书本借助童话故事《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原本性格大大咧咧的蛤蟆突然得了抑郁症,为了帮助蛤蟆摆脱抑郁症,河鼠等找到了心理医生苍鹭来帮助蛤蟆。经过十次的心理咨询,蛤蟆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处,与内心的矛盾渐渐开始和解,恢复了原本的积极乐观。这本书通过借助拟人化的动物形象,从原生家庭,自我成长和人际关系三个角度进行剖析,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人生密码。

我们每个人一出生时都有各自各样的情绪。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往往会参与进来,而父母是大部分孩子成长的唯一依靠,因此孩子会迎合父母的需求来取悦他们。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婴儿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会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许多阶段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他们。

书中将状态分成“父母”“成人”和“儿童”这三种。它们没有好坏,每个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父母的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像父母一样挑剔别人和教育别人。成人的自我状态通常是理性主导行为,能够合理的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无需依据儿童时期基本情感和受父母亲的影响。而儿童的状态主要指的是再现过去的情绪,再现过去的情形。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人生的四个坐标。坐标一:我好,你不好;坐标二:我好,你也好;坐标三:我不好,你也不好;坐标四:我不好,你好;通常而言,大部分人的焦虑和问题通常来自于坐标一和坐标四。

在坐标一时,我们往往会证明他人是无能且不可信的,通过一系列攻击和谴责提升自我道德优越感。这类人往往会进入“挑剔型父母状态”,偶尔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状态”。而在坐标四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很差,是生活的受害者。这类人常会陷入“悲伤的儿童状态”。

消极情绪跟感冒一样,会定期拜访。因为它们被否认,被忽视,每次病因都不一样。我们处理消极情绪的方式有很多方式,也许是喝心灵鸡汤,也许是以毒攻毒,以消极对消极,也许是开始一段漫无目的的旅程,但最终我们都会接受它,因为一切都会过去。

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的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与父母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