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情绪效应:与人交往时小心情绪传染。

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时可以相互传染的,而且积极的情绪与消极的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容易传染给他人,因为人对消极情绪的感知更敏感。

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影响,尤其在第一次与人接触时,展示一个积极乐观的形象会更容易让人想接触你。

亲和效应:你亲和俘获人心。

亲和力原本属于化学范畴的概念,特指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后来被运用到人际关系种,指一个人对他人具有友好态度。亲和力高的人与人相处时,话语、笑容、肢体语言会有吸引他人,俘获人心的作用,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愿意与之亲近。

提高亲和力:(一)微笑的魅力。人天生对美好的事物有好感,微笑就是一个美好的表情,当别人看到一个甜甜的,善意的微笑,内心一定有所“融化”。当你用微笑换来对方的会心一笑,你其实就是在用微笑换来“双赢”。(二)肢体语言的感染力。当我们看到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有力和舒展动作会觉得优美、有力。同样在与人交往时,舒展开放的动作会让人觉得你容易相处。和你在一起很舒适。

约哈里之窗:适当暴露自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与哈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取决于对方暴露的程度。

“约哈里窗户理论”有四个区域:(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二)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私密区域”。(三)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四)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

人际之间的交往状况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互之间“自我展示”的程度。人与人交往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对别人开放区域越大,往往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在现实里原交往时,我们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一些“秘密”,不仅可以让你们的互动更有趣,也让别人眼中的你更丰富、更真实,对你产生可以信赖的感情。

身体语言定律: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

身体语言指身体符号,包括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与人的距离等等。身体语言与语言表达同样重要,时时刻刻都在表达内心的信息。准确的判断别人身体语言的信息,结合对方语言表达的信息,可以更好的明白对方的真实想法。语言表达可以通过思考来进行伪装,身体语言通常是下意识的行为,所以不好伪装。

例如,人紧张时,会触摸颈部,呼吸稍快,双手在大腿上来回摩擦。双臂交于胸前:表示不乐意,反感,愤怒。背着双手:表示内心有一种优越感。有意识的清嗓子:表示紧张或者准备训斥轻责。

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

有人说话是无心说了一些话,或者说了一些客观的话,引起了对方内心的一些变化,这种心理现象向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飞花腾雾。

正如中国的古话:“说者无心,听者有心”。所以在说话时,要先思考再说话。说话时要遵循四个原则:第一,维护别人的自尊心。第二,注意说话的分寸。第三,不要让自己过于兴奋说出一些难堪的话。第四客观且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各有其特点。

指以己渡人的心理现象,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通,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别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颂扬自己喜欢的人,或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其实,人心各不相同,没有谁与谁是一样的,所以在衡量一些事情时,不要总以自己的喜欢去批判,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也要客观看待别人的一些观点和喜好,尽可能包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想法。

交往适度定律:对人太好也是错。

人际关系中,我们对他人所付出的,应该有对方的付出大致相同,或者付出的好应该符合你们之间的关系程度。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说过:“人与人交往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原则相同。”

人们希望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但是,如果得到的远大于付出的时候,也会让人失去平衡,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而在心理上产生愧疚感,从而导致受惠一方选择远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根据关系程度来付出和索取,尽量不要做出一些越过关系等级很大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你们双方都不舒服,你的好心也就成了没有回报的“滥好心”。

对人太好也有不好的结果,其一就是过分的好,会使对方麻木。当你没有以前那样对她好时,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朋友之间,一方对另一方长期提供无私的帮助,可能会让双方关系失衡,不欢而散;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孩子不懂感恩,以自我为中心;夫妻之间,过分放任和付出,会让对方不懂珍惜。

其二,过分付出、示好,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总是无所忌惮,甚至会利用你的好心。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为他人着想的人,所以你要学会克制自己的爱,把你的感情给那些是真心和你做朋友的人身上,不要浪费在只想利用你的人身上,不值得!你的善良需要带些锋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