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烤里的江湖人生——《人生一串》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走红并取得良好口碑,类似模仿形式的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中国地广物博,美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但是多数美食纪录片却往往只看见“食物”,着重于取景的精美和镜头的精致感,这不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人生一串》不同于传统的美食纪录片把珍馐美味、山野风味都囊括,而是专注于“烧烤”这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制作出极为“接地气”又满是“江湖味”“市井味”的高质量纪录片。

一、 红尘烟火的美好

      《人生一串》取材烧烤,立意是要拍出烧烤的生活感和故事感。因此该片的主旋律就是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烧烤老店。摄制组并未刻意取景,而是追求拍摄画面的真实感。烧烤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因此纪录片很多镜头都是夜间自然光完成。没有刻意的调色和壮观的大远景,夜深却还热闹喧嚷的烧烤店,漆黑小巷亮起的霓虹灯招牌,夜晚烧烤店暖黄的灯光,店里闲聊喝酒的食客,大声吆喝卖力烤串的店老板...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镜头更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也更会让人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市井气”,但是拍摄食物的镜头却不可谓不精美。《人生一串》也和其他美食纪录片一样,使用了大量的特写和高速镜头。特别是调料、食材处理、烧烤的过程,使用高速镜头配合呲啦的音效,将烧烤烤制的诱人感充分的表现出来。而在第二集《比夜还黑》中,将一些普通人一般不会选择尝试的食材,如蚕蛹、蚕虫、猪眼睛等,也运用特写和高速镜头增加视觉刺激,同时也将第二集“暗黑”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达,为烧烤再添一份江湖气。

       除却食物的精美,该片也大量运用暖色调,食材的红艳焦黄,店内暖黄的灯光,这些也都增加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将夜深时刻烧烤的“温暖”传达给观众。

        只是这些镜头的运用却不足以烘托烧烤的江湖气。《人生一串》的剪辑配乐将导演想要表达的意蕴加强渲染。在纪录片介绍广州烧烤的那一段,鼓点密集,画面转换迅速,踩着鼓点切换画面直至“嘭”的一声,扇贝在烤架上舒展开来。节奏的变换使得纪录片极富形式美。而配乐则更是点睛之笔。哈尔滨烧烤即将出场的时候,纪录片响起哈尔滨经典配乐,镜头从上空俯瞰,高低楼群飞越而过,配乐逐渐加强,直至镜头穿过烧烤架前的白烟拍摄到清晰的店老板的脸时,音乐截止,此时之前烘托已久的主人公正式登场。

二、江 湖人间的故事感

       打造《人生一串》独特风格的最大功臣就是解说词与配音。在中国,观众一般能接触到的长篇纪录片的配音都是有着播音功底的,声音宏厚字正腔圆的声音。但是《人生一串》为了更好地契合主题,导演陈英杰亲自上阵。

        陈英杰的沙哑的烟嗓配音,有着浓浓的故事感,像是一个饱尝人间酸甜苦辣的烧烤店老板为观众细细讲述各地烧烤的江湖故事。而这种不同于主流的配音尝试,虽然在最初受到一定的反对,但是却为《人生一串》树立起鲜明的“市井味”风格,在文字和画面之外,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而该片的重头戏就是解说词。《人生一串》的解说词摒弃了传统的“科普”类型的解说风格。它更多使用第一人称,用亲切的仿佛唠嗑的人名称呼,比如“萍姐”“老王”“活泼哥”带出每个独立的烧烤故事。这样的处理更像故事的开场白,仿佛解说词里的“他”就在你的身边,拿一壶酒,与正在听的“你”闲说人生。

       除却第一人称的使用之外,解说词也将食材拟人化,赋予生命。在烤蚕蛹的解说中,“如果时光倒转,蚕蛹回到小时候,变为绿色青蚕的它能否度过远离烧烤的童年呢”;在烤猪眼睛的解说中,更是抓住了“眼睛”的一语双关,“只有亲自体会才能领略其中奥妙,就像第一次亲密接触小心被它电到”“猪眼睛的火候逃不过萍姐的眼睛,无数次的对视,这是属于暗夜女王的坚韧。”

       《人生一串》的解说词除却烟火气满满外,也极尽诙谐幽默。解说词往往抓住一个特征展开联想或者夸张,用琐碎的口语化方式表达出黑色幽默的效果。例如在《比夜还黑》这一集中,纪录片要展现的是各种奇葩烧烤,开篇解说词就言明“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为整集定下基调。在脑花烧烤的解说中就将联想夸张运用极致。“午夜,这座世界饭馆最多的城市,四处游荡着寻觅脑花的馋嘴僵尸”,这句解说既点明接下来烧烤主题是脑花,又极具画面感,同时诙谐幽默,引得观众一笑。

       江湖气的营造除了这两点,还有对于食客的拍摄画面。《人生一串》拍摄烧烤店的同时往往会拍摄很多食客的特写镜头。吃烧烤要专门拍摄嘴部特写,聊天侃大山也要拍摄面部特写。其中参杂的很多食客的采访镜头,不仅丰富了观众对于烧烤口味的理解想象,也丰富了作为主人公的店老板的人物形象。烟火气最重要的是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生一串》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并且运用大量食客的镜头营造出每家烧烤店的传奇与“接地气”。

       《人生一串》的每个故事都是独立发展的故事,纪录片将这些故事拼贴组合,塑造出江湖人间的感觉,而在结尾时又回顾整集的故事。将这些主人公未完成或者即将开始的动作加以总结并拼贴剪辑,给观众一种故事还将继续,这些主人公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每天重复前一天的生活却又留待惊喜的感觉。更表达了纪录片向平凡生活致敬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硬,我们怎能服软。舔舔手指,抹抹嘴唇,骨头骨头,再尝一口。”

三、 市井英雄的传奇

       《人生一串》不同于主流美食纪录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它更关注“人”的故事。没有煽情也没有刻意,纪录片将一个个店老板的烟火人生展示给观众,但是却挖掘了在烧烤背后更具有意蕴的人情美。

       在《人生一串》中,每个烧烤店的店老板就是自己领域里的江湖大人物。食客们因喜爱烧烤而聚,一期一会,却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和烧烤店老板结成了朋友。而有的烧烤店老板尽管辗转路过不同的城市,手机号却一直没变,食客一联系,就知道去哪里寻找这独特口味。

       而哈尔滨烧烤店老板房哥却与她的媳妇儿在烧烤中度过一生。烟火味的爱情也是最长久的爱情。房哥对妻子无声的告白就藏在多年的烧烤手艺上。

       扬州商老三的烧烤店最让扬中同学受益。纪录片中更戏言“不知道商老三,就不是扬中学生”。对于这些学子而言,多年后回想起家乡和年少时的青葱时光,怎么也绕不过商老三烧烤店。这里承载了他们对一段最美美好时光的记忆。

       在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烧烤香气就是对家乡的最好注解。约一两伙伴,点上三两烤串,再要一瓶酒,多年在外的辛苦就在这言语笑谈的氛围中溶解了。

       而对于每个店老板,纪录片从食材选择到食材处理,从接客到闲侃,都注重塑造店老板对于烧烤,对于时光,对于美味,对于食客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遇,转行、失业、传承,但不一样的故事里都蕴含着每个主人公对于烧烤,对于人生的洒脱的态度。这样的氛围营造,使得观众也愿意陷入不同人的烧烤江湖中,在平凡人生中遇见一处惊喜。

       《人生一串》在B站首发,每集30分钟的时长很好地符合了新媒体平台用户的使用习惯,配上别具一格的解说配音,顿时在一种“高大上”纪录片中出类拔萃。但是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在内里深含的对于烟火人间的表达。《人民日报》评论: 所谓“敬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其实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吃烧烤,更深层的含义是在向观众们平凡的生活致敬——这里有“最长情的告白”,也有“最脱俗的情调”,更有“关于时间的味道”。 而这,也正是我们看完《人生一串》后觉得回味无穷的原因。“没了烟火,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我们都希望能在忙碌人生中寻一个休憩之地,尽情宣泄白天积压的情绪,和某人共渡一段美好时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