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八条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三纲领八条目有什么联
三纲八目 语出《大学》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2.< >中有8条目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

诚意就是不自欺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在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在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说:“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类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还是必要的。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
3.什么是三纲八条目
何谓“三纲八条目”?《大学》作了规定。“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不仅包含“三纲”的含义,而且揭示了“三纲”之间的关系。首先是“明明德”(即弘扬仁、敬、孝、慈和信等美善的道德思想),然后用“明德”教化百姓(“新民”),最后使天下万民都处于至善。

“八条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其大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4.三纲领,八条目是什么
三纲八目

语出《大学》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5.初二文学常识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

他与该国的被愚为"世界短篇之王"(莫泊桑)同一时代的人.

2.<;父母的心>;的作者是日本的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因其作品具有哀怨风格,作者被评论家称作"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成名作《伊豆的 *** 》描写了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文学家思想家.

叶圣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苏州园林是作者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晏子使楚>;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这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著作.

<;人琴俱亡>;选自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世说新语·伤逝》.叙事体小说,编者是刘义庆. 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文学史上的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杜甫的三吏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请说出下列合称具体指名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大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三曹 曹操 曹丕和曹植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巧填成语.

00000((_万无一失)

3,4(不三不四)

3322(三三两两)

1.2.5(丢三落四)

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少食)

7/8(例七上八下)

-7|8(横七竖八)

1/100(百里挑一)

7分钟+8分钟=1000元(一刻千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