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样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9

1. 如何学好文言文

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和虚词这样就可以掌握了[解题过程]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

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

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

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

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

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

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

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

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

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

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

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

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

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

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

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

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

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 应该怎样去学习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5)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7)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8)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3. 怎么学好文言文

1.怎样学习文言文? 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但也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的要点是:朗读背诵;分清主次;知识归类;科学的翻译训练;推断的训练。本书提供了一些值得一试的方法。

2.怎样进行高效的朗读和背诵? 答:朗读和背诵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⑴朗读有两种方法: ①按节奏朗读。

在掌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控制音调、节奏,表现文章的情感和风格。以求准确地获得语感。

最好按老师的指导进行。 ②快速朗读。

在节奏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快语速,但心中要有文章的节奏和风格,一般来说,节奏越快越好。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强化语感训练,在总复习时尤其重要。

⑵背诵也有一些科学的方法。 在练习背诵前,必须参照原文认真阅读译文,以求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路。

①参照译文背诵 先读原文,再参照原文阅读译文,然后根据译文的词、句回忆相应的原文。如此反复多遍,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还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一举多得,简便高效。

②化整为零 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划分成若干个意义段落,分别记住他们的大意,根据大意提示分段背诵,各个击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清晰地把握原文的思路和层次,把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

③抄写背诵 这是综合运用眼、口、手、心的背诵方法,边抄边读。“手抄一遍,胜读十遍”,做到了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不仅背得了文章,理解也加深了。

④抓三点 比较长的自然段,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进行背诵:段落的首字;段落的首句和尾句;段落所体现的思路或段落的中心。紧紧抓住这三个点,快速朗读该段落,就能迅速地记住该段。

3.记忆数量巨大的词汇,如何分清主次?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答:词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其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古今变化、词类活用等知识是重点。

要结合语境理解和记忆。实词的学习,应重视整理归类,强化理解和记忆。

虚词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要重视在阅读(特别是朗读)过程中的理解和体悟,以理解为重。本书优选的实词和虚词及其用法在古汉语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并按其内在规律进行了整理,可作为具体的参考。

本书还提供了“同根组词”、“相关推断”、“一句话”等简便高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依例类推,灵活运用。 4.专有名词常成为阅读的障碍,而且常常是并不知道它是专有名词,怎么办? 答:专有名词常常是表示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的,还有一些特殊事物的专名,比如古代刑罚、古汉语中特有的称谓等等,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

在遇到通过逻辑推理不易判断的词时,看看它是不是属于主语或宾语,如果是,就先把它看作专有名词,再根据语境,判断它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不一定要弄清具体的含义,考试时尤其如此。古汉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现在已经不用,例如:《过秦论》中的“锄鉏棘矜(农具)”、“钩戟长铩(兵器)”,只需弄清它们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

5.我该如何对待数量巨大的文学常识? 答: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

所以,对文学常识,应分清主次,重要的作家作品、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现象是重要的。例如屈原、司马迁、李白重要,古文运动重要,“赋、比、兴”重要。

可以进行分类记忆。文学常识不是高考的重点。

6.能说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一般特点吗? 答:高考文言文的命题,一般遵循三个原则:学过的原则;重点的原则;检查能力的原则。考察点主要选择在教材中出现过的词和句式上,主要考察古汉语中普遍重要的内容。

尽管试题选用大多数考生没有读过的素材,但考察的知识和能力是课内的。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 从过去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题的素材几乎都是人物传记类的,这类素材在教材中很少,所以必须向课外拓展。

传记类文段的阅读有非常明显的规律,可参看上文“文言文学习要领”的第6点。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说理和描写性质的素材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提高高考试卷素材品质的要求)。

像《兰亭集序》、《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那样的文本,是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题型主要是:阅读选择;句子翻译;名句填空。

将来可能增加鉴赏评析。另外,“古诗文鉴赏”题要求的能力也与文言文有关。

大约涉及30分。 7.考试时遇到没学过的知识成为解题的障碍,怎么办? 答:你首先要判断这些知识是不是真的成为障碍,因为不是所有的疑点都足以影响解题。

试卷中加入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需要。但是这些知识与教材的知识是密切联系的,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回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据此推断其大意;根据语境推断其大意(可以理解为有限制的猜测),有时只需掌握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即可。

8.怎样选择和使用参考书? 答:书市上的参考书林林总总,不同的书对同一知识常常会有不同的说法,主次的选择也不同,质量参差不齐。你应该选择那些针对性强、主次安排合理、系统明晰的。

你可能无法掌握这些标准,最好是听听老师的意见。平。

4. 怎样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我中学学得很好,高中就能用文言文写作文了。

再平淡的故事,用文言文写出来,作文就是高分! 你对翻译头痛是吧?我给你点建议。 1.你要对现代文句子的结构熟识,状语定语补语要精通,这个学不好,去翻译文言文,都是枉然。

因为文言文一般是独字成词。 比如“虽然”,这是典型的古今异议,古文里“虽”和“然”是两个词,前者表示虽然,后者表示这样,整个合起来作一个介宾短语,如果你按现代文理解,“虽然其亦欣然”,就只能翻译成:虽然他也高兴。

很显然这个句子是不完畅触扳吠殖杜帮森爆缉整的,正确的翻译是:虽然这样他仍然高兴。这就是靠句子结构分析出的不妥。

2.熟记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常见的“反”其实是“返”,“只”其实是“止”……整个中学有近百个通假字,需要记的也就近二十个。

翻译通假字的机会不多,但遇见了能知道总是好。 古今异议比较重要,上面所举的“虽然”就属此例,再如“假”古为“借”的意思,还有“可以”、“非常”,其实一般多字的古今异议词,都是因为古文一般独字成词,这个原则一定要牢记。

所以“可以”在古是“可”(可以)“以”(用),“非常”在古是“非”(不是)“常”(平常的)。 3.熟悉词类活用用法。

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这就是正规的文言文语法了。

这些也是可以用句型结构来分析的。比如名词动用,我给你举个都知道的例子,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你至少知道,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谓语是必须的(感叹句当然排除在外),“君君”看起来是两个名词,很显然缺少谓语,也就是缺少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否则只能翻译成“君主君主”,所以第二个君很显然必须是谓语,“君君”的意思是“君主要像个君主”。 这类文言文语法相对较难,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记忆,但这些,要是做到我说的一点,掌握起来会容易许多。

再举个例子给你,比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说某个医生“活死人”,从字面意思看,难道是说“某个医生是活死人”?且不说这个意思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我们先分析句子结构。“医生”显然是主语,谓语是什么呢?如果按表面意思翻译,显然缺少谓语,即使是“是”这个词,古文也需要动词“乃”或者叹词“也”之类的表达出来。

所以这个句子必须拆开,根据独字成词原理,“死人”是死了的人,活字肯定有单独的意思。如果你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那么你就知道“活死人”该翻译成“使死人活”。

即使你不知道意动用法,那也是能分析出有问题的。 大概是这么些经验,文言文的背诵我并不觉得很有必要,当然为了追求写作文引用自如的效果,如《滕王阁序》之类的经典,我觉得有必要背,别的不用背,只要学习的时候,将我上面说的三点相关的东西学好,注重积累,再加一点语言天赋,应付高考至少是没问题的。

文言文独字成词的原则,一定要记住哦!(汗!当然人名地名官名之类要除外了)。

5. 文言文该怎么才能翻译好

找了好多感觉这个还行。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 如果有时间可以看更多: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

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