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故居墙缝发现她的手稿,是她写给主席的家书,文字感人之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我小时候,就听爸爸唱过毛主席写给妻子杨开慧的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词曲高亢沉痛,爸爸给我讲述了毛主席与妻子杨开慧当时的革命情形与婚姻。

杨开慧是毛泽东同志的爱人。1901年出生于长沙,1918年随父杨昌济到北京,1920年回湘,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冬加入 社会 主义青年团,1920年冬,同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喜结连理。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同志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她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1927年9月底,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离开杨开慧去指挥秋收起义,竟成夫妻永诀!她在家乡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遭受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同年11月,英勇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时年29岁。

某一天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关于杨开慧写给毛泽东同志的书信的节目,因为特殊的 历史 背景,这些信都是未曾寄出过的。在修缮她的故居时,在卧室内侧墙壁中发现了用蜡纸包裹着的书信手稿12页。这些文字都是她在和毛主席诀别之后的日子里写就,再用蜡纸包好,分藏在老屋里。

令人深感遗憾并万分痛惜的是毛主席终生未能见到这些书信。从来未曾看到字字珠玑,字字如血的爱与念。未曾听到妻子夜夜的呼唤,未曾感到妻子爱他胜过生命!这样的 情感 必须用高尚来定义,用感天泣地来形容,用至诚的心来讴歌。

书信的内容如下:

这些尘封已久才得已重见天日的杨开慧烈士手稿,是她人生的最后三年中留给丈夫沉甸甸的深情!留给后人非常珍贵的文字。它们一如爱的光焰在阴暗的墙缝里,生生不息、忘情无我地燃烧了长达半个多世纪。

多么深沉的爱恋,从婚前的甜蜜到婚后的同生共死,相濡以沫,到离别后的深深思念,可是这思念不仅仅是思念,而更多的是因为牵挂与担忧。这些哀婉凄楚而又揪心滚烫的文字,字字情浓意切,句句如泣如诉。情深处令人感怀动容、泪眼朦胧,伤感处又叫人百感交集、肝肠寸断!如果毛主席读到妻子的书信,他会是怎样的心情?

毛泽东同志与妻子杨开慧的故事,从相识说起。

杨开慧是毛泽东老师杨昌济的女儿,因为这层缘故,他们很早就相识了。

1913年春,毛泽东20岁时,杨开慧随父迁居长沙在这里,她结识了经常来家中求教的毛泽东。

杨父昌济,曾留学日本和英国,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先后在湖南高等师范、第一师范和北京大学任教。

1913年至1918年,杨昌济在第一师范任教时,毛泽东正好来到一师求学。

杨昌济以慧眼发现这个性格潜沉冷静的湘中青年,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来日的栋梁之才。

在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他对毛泽东作出了“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的评价。

当时,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一些进步同学常到老师的家里“板仓杨”寓学习和讨论各种问题。

那里成了这一批好学深思、力求上进的学子聚会的大本营。他们常常畅谈治学之道,纵论天下大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往往一谈就是一整天。

这里开启了毛泽东与杨昌济的师生之情、与后来和杨开慧的夫妻之爱。

毛泽东的宏论卓识深深打动了年少的杨开慧的心,那时她才十二三岁,毛泽东对这个冬天也天天坚持进行“冷水浴”和体操锻炼,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体魄的姑娘非常敬佩。她也经常参加他们的学习和讨论,还把自己写的学习笔记和日记送给毛泽东看。

1918年夏已出任北京大学教授的杨昌济向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推荐,让毛泽东到图书馆任管理员,月薪8元。杨开慧已经长大,也在北京,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后,她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她在国内一边学习马列主义,一边开展革命运动,这使毛泽东感到欣喜。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爱情的火苗在心底蔓延。冥冥之中,月老的红线一直在牵着。

杨开慧又何尝不是在心里爱慕着抱负不凡的毛泽东,女学生的矜持让爱只在心底燃烧。杨开慧在手迹中写道:“第一次初见,你的言谈举止,忧国忧民、雄心救国的宏图壮志,使我深感你是个不平凡的男子,令我着迷。喜欢听你讲话,几天不见就心烦意乱,坐卧不安。

他们互相之间的爱,因为各自性格的内敛骄傲而带来小波折

杨开慧手稿中记载:“我们彼此都有一个骄傲脾气,那时我唯恐他看见我的心(爱他的心)。他因此怀了错误心思,以为我是不爱他。但他的骄傲脾气使他瞒着我一点都没有表现……”

相处的日子越久,杨开慧的爱恋越浓,她在手稿中承认: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会同他结婚”。

关于爱情,内心倔强纯真孤高的杨开慧当时对爱的认识是:“因为我不要人家的被动爱,我虽然爱他,我决不表示,我认定爱的权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决不妄去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这样,爱不都会埋没尽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决定独身一世的。”

爱一个人是掩盖不住的,她的行为在处处在为毛泽东着想。毛泽东为集合革命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竭尽全力办文化书社,但由于经费问题愁眉不展,杨开慧回家动员母亲拿出资金,支持办文化书社。

文化书社办成了,杨开慧又积极组织当时女校学生开展妇女解放运动 。她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毛泽东对她的爱慕越来越深,终于毛泽东一次次的书信表白,一切自然而然。两个人之间的爱,本就不言而喻,一对相互爱慕又志同道合的人,终于打开了彼此的心。

这种感情在过了二十年后毛泽东还记得清清楚楚。他对他的美国朋友斯诺说:“我在这里重逢而且爱上了杨开慧”。

杨开慧在手迹中对这段恋爱作了生动的庄严的神圣的甜蜜的描绘:“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诉我——他为我非常烦闷我相信我的独身生活,是会成功的。……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合。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1年,杨开慧跟随毛泽东在长沙、广州、上海、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杨开慧担任湘区和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

1922年毛泽东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担任图书馆的负责人,向工人、进步知识青年提供有关马列主义的书刊,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时反动军阀极力查禁进步书刊,一些马列主义的书刊,已经不能在文化书社公开出售。

这段时间,毛泽东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湖南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杨开慧承担了大量的机关日常事务工作,挑起家庭重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毛泽东。她就是这样集中了女性温柔和革命者坚强意志的两种品格的杨开慧。在那严酷的斗争中,她给予丈夫脱去甲胄,获得宁静温馨放松身心的环境。

1922年10月长子毛岸英出生,1923年11月生下次子毛岸青。

1925年2月,杨开慧带着两岁多的岸英,一岁多的岸青陪同毛泽东回韶山。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毛泽东的家乡,这里的山山水水,茅屋草房,她都倍感亲切。按照当地风俗,她和毛泽东一起以“走人家”的形式,深入贫苦农民家里调查、谈心,了解他们的疾苦,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鼓励他们起来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

杨开慧积极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在很短的时间里,韶山地区办起了二十来所农民夜校。如毛氏宗祠当年就曾辟为农民夜校,她就在这里当过教师。她理着短发,穿着青衣短袄,下穿灰色长裤,一双天足穿着白袜套布鞋,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农民宣传革命思想,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她用“农民苦,农民苦,打了粮食交地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里场里仓里光”的歌谣,向农民指出农民长年累月的过着痛苦生活,决不是穷人的生辰八字不好,而是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结果。

她从“洋油”、“洋火”讲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压榨。她态度和蔼,端庄大方地对乡亲们说:“我们这个学校,不要大家念《三字经》、《千字文》,而是让大家学点用得着的东西,学点写字、算数的本领。还要让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农民总是忍饥挨饿的原因,让大家知道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它将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接着,她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手”、“脚”。她说: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两只脚。我们的手是做事的,脚是走路的,也用脚劳动。如用脚车水、舂米,有时走路肩上还压着重担。可有的人手不劳动,脚不走路,出门也要别人前扶后送,用轿子抬着走。同样是手和脚步,为什么不一样?开慧讲的这些通俗生动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乡亲们。

1925年秋,毛泽东去广州,杨开慧于同年冬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担任联络工作。除了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她还得照顾家务,抚养两个孩子,生活非常艰苦。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7月攻克长沙,10月占领武汉。为了发展全国农民运动,配合北伐,10月毛泽东离开广州到武汉,12月17日,应邀由汉口返回长沙,参加和领导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杨开慧先回长沙,住在望麓园,协助毛泽东为全省农民运动作工作。

大会结束后,毛泽东于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深入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县,进行三十二天农民运动考察工作。开慧对大量的调查资料,进行了认真的选择和整理。

1927年2月小儿毛岸龙出生。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枪声打响后,起义部队曾一度所向披靡。然而,初战胜利的喜悦还没从战士的脸上消失,起义部队便遭到了敌人的反扑。

1927年9月底,毛泽东告别妻儿,离开长沙去安源部署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与保姆陈玉英回板仓,做党的地方工作。由于政治环境险恶,关山远隔,夫妻俩从此就断了联系。

与丈夫分开的日子,杨开慧在思念的煎熬与渺茫的希望中挣扎,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就是在那样日夜牵念的生活中写下了文章开头看到的一页页句句饱蘸深情而未曾寄出的文字。

这些文字,让我们得以走进杨开慧烈士的内心世界去追寻作为一名革命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妻子,作为一名母亲的心路历程,去感受她的忠诚、她的坚强、她的无私、她的伟大,也让我们见证了她与毛泽东之间超越生死的爱情,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对国家、民族最深沉的爱恋。

夫妻一别,再无相见。离别的这一年,之前的七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夫妻如影相随,并肩战斗,而这一次毛泽东走后杳无音信,就连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和妹妹毛泽建也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他们和毛泽东一样不知了去向。

关山远隔,音信不通,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生牵挂。当时形势极为险恶,杨开慧除对毛泽东的思念外,就只能把给毛泽东的数封寄不出去的书信,藏匿故居老宅。

终于在1928年10月,两人分离一年后,杨开慧收到了毛泽东的一封信。那是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后,用暗语给杨开慧写的信:“我在这里做买卖,赚了钱,生意兴隆.......”

毛泽东的信被送到长沙一个叫罗家铺子的地下交通站,等毛泽东的这封信辗转到杨开慧手中时,距离写信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接到来信的杨开慧欣喜若狂,百感交集,想要回信,但秘密交通被敌人斩断,这成了他们唯一的一次通信。这封信之后,杨开慧再没有收到毛泽东的任何信件。

杨开慧曾多次通过地下组织要求去苏区找毛泽东,但长沙的党组织见她身边拖着三个孩子,加之反动派对井冈山重重封锁,无法批准她的要求。

别后的日子,夫妻二人各自处于生死险境,彼此惦念牵挂,却难以取得联系。此时岸英7岁,岸青6岁,最小的岸龙才2岁。杨开慧无法想象,3个这么小的孩子找不到父亲又随时会失去母亲将是多么孤苦无依。

这时,杨开慧的堂弟杨开明到井冈山赴任,杨开慧托他带去两坛豆豉辣椒和两双亲手做的布鞋。密密麻麻的针脚是杨开慧写在鞋上的一行行相思的文字。

远在井冈山的毛泽东,又何尝不苦苦思念自己的妻子?他曾派人到长沙打探,却得到杨开慧已被敌人杀害的假消息。而事实上,当地群众为了更好地保护杨开慧,四下传播了“杨开慧已死”的消息,以迷惑敌人。

1929年11月,毛泽东得到杨开慧还活着的消息,立即写信给正在上海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询问杨开慧的通信地址。但与被敌人严密监控的地区联系,谈何容易,他们还是没有联系上。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何健赏格捉拿杨开慧。杨开慧在群众的掩护下,几次都逢凶化吉,躲过了敌人的追捕,但在同年10月24日凌晨,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时,被军阀密探发现后而被逮捕。

1930年11月14日,浏阳门外,识字岭,秋风萧瑟。年仅29岁的杨开慧英勇从容就义。

她为他生育了三个孩子,却不曾拖累他。她好象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在家庭中她是贤妻良母,在革命活动中她是忠诚勇敢的战士。直到牺牲,她不曾有一点动摇,一点委屈,就那么安静、坦然地走上了刑场……

她牺牲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死不足惜,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冬,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江西)艰难开辟革命红色根据地,顽强战斗在罗霄山脉,听闻噩耗后极度悲伤,强抑内心悲痛,沉痛地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到如今我才明白,伟人之伟大不止是人格伟大,关乎爱情也是如此高尚真挚,感天泣地!他们的爱情被演绎到了平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样高尚的爱情,在如今也许不会再现。这是革命伴侣之间的 情感 升华,是共同信仰与爱国主义的融合,纯洁的无以复加,高尚的臻善臻美。如果苍天怜惜,如果她没有意外而与他相守到老,会延续何等动人的人间至情。

历史 ,就在那儿,因为爱留住了它,不需要太多的抒情,已经让人泪流。天若有情天亦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