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历史有没有因为小事情导致大事件发生?

希望能够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来回复,谢谢。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当然有了,
1834:聋子的拳击

回顾近代史,要从1793年说起。
这一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来发生的故事众所周知:清朝将英国使团视为藩属国的贡使,让马嘎尔尼行三跪九叩礼,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来折中,马嘎尔尼单膝下跪,双方不欢而散。

据说此次使团的差旅费用,均由东印度公司报销,此行的目的自然也是要在中国打开市场。没想到一场“礼仪冲突”使得通商的可能化为乌有,为50年后的战火埋下伏笔。法国学者佩雷菲特将这一事件称为“两个世界的撞击”,学者至今还争论不休。

1793年的事件并非没有挽回的机会。1834年,英国派出具有公使性质的商业主务监督,临行前英国及外务部向这个监督约法三章,其中一条是对中国官厅持和平态度,不用恐吓之语,军舰不得驶入虎门。

这一次依然重蹈覆辙,英国外务大臣让监督抵达广州之后,直接函告两广总督。但具有清朝特色的规章制度早有规定,中国大臣不许与外人私通信函。

于是,双方话不投机,一方坚持让对方打开信函,另一方则不肯开阅,后来英舰驶入虎门。一场疾病暂时终止了这场冲突,英国商业主务监督因病医治无效于澳门去世。但是如李剑农所言,一包炸药已经埋在地下,安上引火线就要爆发。聋子之间的对话再次宣告失败,只能靠拳击解决问题了。

1854:天国的崩溃

正值风华正茂,曾国藩就立了三次遗嘱:咸丰四年在靖港、次年在湖口、咸丰十年在祁门。

谭伯牛总结过曾国藩自杀的心路历程:第一次,先自杀,未遂,再写遗嘱,再自杀,又未遂;第二次,先写遗嘱,然后立即自杀,未遂;第三次,提前很久写了遗嘱,静候太平军的到来,非常从容。事不过三,曾国藩的遗嘱是否别有用心,我们无从得知。但第一次自杀最为坚决,应无疑义。1854年湘军首次作战,曾国藩的心理素质还不像后来那样剽悍。看到湘军溃逃,他仗剑呼号:“过旗者斩”,湘军纷纷绕旗而逃,曾国藩看到养兵千日、竟不能用于一时,投水自尽,被人救起。

太平天国此前一年定都南京,风头正健;湘军刚刚出师,尚不成气候。如果曾国藩成功自杀,湘军能否反败为胜,还是一个疑问。根据它最初的表现,更有可能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据说李鸿章喜欢睡懒觉,是在曾国藩的监督下才改掉这个恶习。没有曾国藩这个伯乐,他帐下的千里马也就无人能识。清朝一度“名臣能吏,半出其门”,没有了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没有了曾国藩幕僚,同治中兴、洋务运动会以什么方式出现,实在难以想象。

1873:官场现形记

1871年,一艘船被风刮到台湾,船上的琉球人与台湾土著发生冲突,大半死亡。1873年,日本外务大臣来中国换约,就此事质问总理衙门,得到回答是:杀人者皆属生番,姑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

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表态,非但没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给日本留下借口。次年,日本组成“台湾生番探险队”,登陆台湾并建立都督府。清政府这时才大梦初醒,一面与日本交涉,一面派沈葆桢挥师台湾。最后清朝赔偿10万两抚恤费和40万两修道建房费,日军撤走。

虽然台湾得到保全,琉球的归属却发生动摇。1879年,日本对琉球实行废藩置县,改为冲绳县。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整整50年后始得回归。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一时流传“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说法,中堂者,李鸿章也。无论最初总理衙门的官僚作风,还是后来针对中堂的清流者言,都是一出活灵活现的官场现形记。

1919:教授嫖娼案

1919年3月26日夜,北京汤尔和家灯火通明,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另两位北大教员沈尹默和马叙伦也在座。他们之所以凑在一起召开这个临时会议,是因为北京有报纸刊登了陈独秀“因争风抓伤某妓女下部”的消息。汤、蔡、沈、马四人连夜商量到十二点,方才散去。

不久,蔡元培主持北大教授会议,决定废除学长制,成立由各科教授会主任组成的教务处。“教务长代替学长”这一体制更改本来定于暑假后实行,现在突然提前并且成为一场体面的人事变动。陈独秀被不动声色地解除文科学长职务,虽然继续担任教授、由校方给假一年,但他跟北京大学的关系却从此破裂。

十六年后,胡适与汤尔和就此事在信中展开争论。胡适主张把“公行为”和“私行为”分开:一方面认为公共人物(publicmen)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他们的私行为也有可能对公众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不赞成任何人把私行为当作攻击某人的武器。

在胡适看来,借私行为攻击陈独秀的真正用意是变相攻击北大新思潮的领袖,3月26日的会议导致了“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者的变弱”———“不但决定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

1937:学术情报战

日军分兵多路挺进南京,不仅沿铁路向西推进,还分乘百余汽轮直渡太湖挺进广德,这一路线出其不意,让国军猝不及防。

为何日军能够如此剑走偏锋,却又招招致命?破解这一秘密的不是军事专家,而是学者钱穆。

他在昆明的时候,有西南联大学生奔赴前线,临别求见,钱穆告知,随身携带顾祖禹《读史方禹纪要》,可以知道历史上军事相争之要害。钱穆一度还打算开设军事地理课,后来因为跳槽,此课不了了之。

钱穆在抗战前读日本汉学家泷川龟太郎(又名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这本书对古今地名沿革未能详加考证,却不厌其详地引用顾祖禹著作,所以钱穆推断肯定有日本人对这本书特别重视,他进而推断“日人之重视此书,则必为其入侵吾国之野心者所发起”。

钱穆的这个推断未免有些绝对,但是从日军路线来看,他们确实对中国的军事地理相当熟悉。现代战争已经不仅仅是武力之战,也是经济战、学术战,由此可见一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