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3章:同于道者,希言自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2021.04.21周三

《道德经》第23章

【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失,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

【译文】

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

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

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

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

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感悟】

今天,当我听到曾仕强教授对这一章的解读时,他讲的这句:“道”的本质是“无为”;“德”的本质是“不争”,让我醍醐灌顶。

原来《道德经》的“道经”和“德经”的核心,其实就是“无为、不争”这四个字!

道为德之体之宗,德为道之用之外化。一个追求道德的人,自然顺道而行,以德行世。

老子贵言,主张少说话,少下政令,无为而治,因为这是合乎自然。而道法自然,所以人要顺应自然。

“希言自然“,少言是符合大道的。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所以还是少说为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