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心理学知识概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一,咨询心理学的简史与现状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背景条件

1.学术背景

第一,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1882)

第二,卡特尔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1890

第三,韦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

第四,比内与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验1904,

第五,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

第六,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

2.社会需求背景

当前期学术理念和方法学基本确立之后,再强烈的社会需求之下,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的实践活动便开始了。

(二)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1.心理咨询专业的诞生

心理咨询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

韦特默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07年创办专业刊物。提出就业之前必须经过心理测量的建议。

2.心理咨询专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心理测验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是临床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条件和促进因素。

20世纪4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这门学科发展更快,直到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规定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这一培养标准后来成为教育训练委员会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培养计划的认定标准.

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二,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这一定义包括:

1.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又有心理咨询临床史操作的相关知识。

2.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

3.《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所说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两个方面:①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②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

在《咨询心理学》中,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咨询,它涵盖了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

(二)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罗杰斯(1942)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威廉森等(1949)将心理咨询解释为:ab两个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受过心理咨询专门训练的a,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请求问题解决的b提供援助的过程。

陈仲庚(1989)认为,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①待解决问题的性质②咨询师的技术③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心理咨询师的基本条件

1.心理咨询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与态度

①唯物主义观点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多重含义:

a,身心一体的观点.

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咨询人员理解心理问题,应立足于这两者的结合。求助者既有心理问题躯体化的倾向,也有生理状况欠佳,引起心理状态不适的情况。

b.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观点。每一种现实的心理问题原因往往是立体式的,既有横向主诸素的作用,又有纵向诸因素的作用,这两类因素互相交错在一起,才构成心理问题的真实原因。

c.整体性观点。

人的任何一种心理和行为绝不是孤立的,他总是和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整体的心理活动中有一个方面出现问题,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认知、情绪情感、动机、行为永远是互相联系的。

整体性观点可以使我们将各种咨询方法整合起来运用。

3限制性观点。

①职责限制。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受心理咨询任务的限制,心理咨询的任务,只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而不包括引发心理问题的具体事件,也就是说不介入、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②时间限制。咨询时间一般定为每次50~60分钟,(初次咨询可以适当延长)两次咨询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周。每次咨询时间的限定并不是绝对刻板的,根据求助者心理特点,年龄大小和问题的性质可以适当调整,增加或减少咨询次数或频率,具体情形应由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协商决定。咨询关系也是有限制的,咨询结束咨询关系也就终止。

③感情限制。

是指咨询师的工作要以有助于求助者的成长为最终目的,不能借机满足自身的欲望或好奇心,不能与求助者建立除咨询关系之外的其他关系。心理咨询禁止咨询师与求助者在咨询室之外进行任何咨询活动。

④咨询目标限制。

a,心理咨询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b,在心理咨询的各个阶段以及最后结束阶段时,到底能将心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有限制的。

4历史-逻辑-现实相统一的发展观

①心理咨询工作刚开始,面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应当考虑他的个人史,看个人史根源与现实的症状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②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求助者,同时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改变的能力和资源。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是变化来的,同样也会在变化中渐渐消除。

5.中立性态度。

心理咨询的中立性态度是指咨询师从求助者的角度出发,了解求助者的问题,对求助者的困惑与处境表示理解,同时不予以评价,不掺杂个人的情绪与观点。

①在心理咨询的全部过程中,咨询师对咨询中涉及的各类事件均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②中立性态度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之中。③咨询师的中立性态度可以增强求职者对自己的信任感,便于建立正常的咨询关系。④咨询中如果求助者的情绪或对事件的看法与咨询师有分歧,咨询师可以用一句中性的话表达态度,“你有这样的情绪或想法,我可以理解”。

(二)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

1.品格,做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2.自我修复和觉察的能力,

3.善于容纳他人,

4.有强烈的责任心,

5.自知之明。①清楚自己的优缺点。②能对自我生存价值进行评价。4

四,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简史:

20世纪50年代中叶再次兴起。丁瓒、伍正谊、李心天、王景和、钟友斌、龚耀先,许淑莲,陈双双等人曾使用“综合快速疗法”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

60年代中期,心理学再次被摧残。

70年代初,整个心理学在中国销声匿迹。

80年代初,咨询心理学在新形势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现状:

1.心理咨询已经开始职业化(6种可操作性指标)

①社会化水平,②社会效益③经济效益④组织的建设和信息沟通,⑤社会的认可,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已经出台(2001.8)

2.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与咨询力量存在差距。

目前社会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学科自身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尚处在初级起步阶段。我国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只能按照中国国情,从职业化的低起点入手,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标准,应更进一步加强规范的职业培训,积极稳妥的推进这项职业的发展。

(三)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展望

1借鉴西方文化而产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将会越来越贴近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2.社会需求的广泛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普及化,其发展势头将保持强劲。

3.完善的和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将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并且将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融为一体。

评估该职业社会价值的指标有三个:

①支撑该职业行为的学科理论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②职业人员的能力是否达标。③对职业的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业务操作模式,是否达到标准化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