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灭
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
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
为什么?

第1个回答  2008-11-09
真的是D
因为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我方过于保守,因而使敌军可以肆意进攻,再加上我国军事力量薄弱,种种不利因素都在我方,因此全军覆没了
第2个回答  2008-11-09
C
A的原因就是C
B是错误的,当时我方军舰应比日军舰强一些
D是一方面,属于C中的指挥失当。
第3个回答  2008-11-09
正确是D,原因是在整个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都是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一是慈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想要尽快结束战争,来准备慈太后的六十大寿;二是李想要保持自己的实力,所以李鸿章命令海军"避战保船",导致防备松驰,结果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来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腐朽.
第4个回答  2008-11-11
D

A 黄海海战失利是直接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B 与史实不符,当时的北洋舰队在远东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配置都是排得上名次的

C 主要的干扰项,史实也如此,但不选这项,为什么呢:

中学生学文科,尤其是政史两门,有时答题时要揣摩一下出题者的“立场”:拿到题目时你应该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道题的立意在于批判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军事乏力,所以当你在CD两项间模糊的时候,对比一下两项隐含的语气色彩,你会发现D项的批判语气明显更重,C则不痛不痒、简直可以套用到任何一次战败的原因解释上。

这种解题方式有些“偏门”,但国情如此,基础教育也如此,楼主自己体会一下吧。
第5个回答  2008-11-09
选择D
黄海海战不仅是中日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也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它对于整个战争进程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次海战的结局,对于北洋舰队来说,只是一次小挫,而不是大败,对日本来说,也不象日本帝国主义者自我吹嘘的那样,是什么日本海军的“大胜”、“奇捷”。诚然,两相比较,北洋舰队毁船较多,损伤较日舰为重。但两铁甲舰尚在,其余各舰经修整后仍拥有与敌作战能力。战斗中,邓世昌、林永升等广大爱国官兵们可歌可泣,英勇壮烈的牺牲精神,更加鼓舞着北洋舰队的士气。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广大官兵并没有被敌人的船捷炮利所吓倒,抗战情绪仍然很高。11月间,旅顺危急,丁汝昌亲赴天津,代表北洋舰队广大官兵,要求全队赴援旅顺,与敌人决一死战,表明了北洋舰队广大官兵是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信心和勇气的。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损失,不是无法弥补的。清政府如能振奋精神,决心抗战,不仅北洋舰队能够任战,尚可集南洋、广东、福建水师能任战之舰船,组成预备舰队一则补北洋舰队之损失,二则进行牵制运动,海军仍大有可为。但是,清政府根本没有抗敌决心,加之“中枢之权势太弱,一任督抚之私顾封疆,不能联各军为一队,坐视北洋舰队之削弱,无所作为。一贯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李鸿章,由于平壤、黄海两次战役的失利,对战争前途更加丧失信心。进一步推行他的失败主义路线和“避战保船”方针。他故意夸大失败,片面强调“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进一步压制北洋舰队官兵的抗战热情。北洋舰队受伤各舰在旅顺修复后,10月18日,李鸿章命令舰队移驻威海卫,把北洋舰队防区进一步缩小。规定北洋舰队“巡弋所及,西不过登州,东不过成山”注3绝对不准越过此防线或出海御敌。对于丁汝昌率舰队救援旅顺的正当要求,李鸿章大加训斥。对丁说: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在李鸿章的压制下,北洋舰队只好坐困威海卫港内,把制海权拱手让与日本。

相反,黄海海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却得寸进尺。平壤、黄海两次战役后,明治政府认为战争第一阶段目的已经达到。决定进一步扩大侵略,把矛头指向中国。为了配合第一军由鸭绿江渡江进犯,又组成第二军由海路进攻旅顺、大连。日本舰队则肆无忌惮地在中国沿海运兵运械,游弋寻衅。从此,北洋舰队更加陷于被动挨打局面,战事对于清政府也就更加不利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6个回答  2008-11-09
B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