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法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7

1. 文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2. 《法仪》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

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2)。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3),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1] 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4),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奚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

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当皆法其君,奚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

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此以莫不■羊(5),豢犬猪,洁为酒醴粢盛,以敬事天。

此不为兼而有之、兼而食之邪?天苟兼而有食之,夫奚说以不欲人之相爱相利也?故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曰:杀不辜者,得不祥焉。

夫奚说人为其相杀而天与祸乎?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鬼。

其利人多,故天福之,使立为天子,天下诸侯,皆宾事之。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

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故为不善以得祸者,桀纣幽厉是也。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禹汤文武是也。

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注释 (1)法仪即法度、准则之意。墨子认为,天子、诸侯治理天下、国家必须以天为法,以天意为归。

而所谓天意,实即就是墨家学派所主张的兼爱兼利原则。篇中以古代圣王和暴君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指出“爱人利人”即可得福,“恶人贼人”必然招祸。

(2)县:即“悬”的本字。(3)放:通“仿”。

(4)辩:通“辨”。(5)■:同“刍”。

翻译 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事。即使士人作了将相,他也必须有法度。

即使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有法度。工匠们用矩划成方形,用圆规划圆形,用绳墨划成直线,用悬锤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

不论是巧匠还是一般工匠,都要以这五者为法则。巧匠能切合五者的标准,一般工匠虽做不到这样水平,但仿效五者去做,还是要胜过自身的能力。

所以工匠们制造物件时,都有法则可循。现在大的如治天下,其次如治大国,却没有法则,这是不如工匠们能明 辨事理。

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才行呢?假若以自己的父母为法则何如?天下做父母的很多,但仁爱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父母为法则,这实为效法不仁。

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假若以自己从学的师长为法何如?天下做师长的很多,但仁爱的少。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师长为法则,这实为效法不仁。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

假若以自己的国君为法则何如?天下做国君的很多,但仁爱的少。倘若人人都以自己的国君为法则,这实为效法不仁。

效法不仁,这自然是不可以的。所以父母、师长和国君三者,都不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

那么用什么作为治理国家的法则才行呢?最好是以天为法则。天的运行广大无私,它的恩施深厚而不自居,它的光耀永远不衰,所以圣王以它为法则。

既然以天为法则,行动作事就必须依天而行。天所希望的就去做,天所不希望的就应停止。

那么天希望什么不希望什么呢?天肯定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怎么知道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呢?这是因为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的缘故。

怎么知道天对人是全爱和全利呢?因为人类都为天所有,天全部供给他们吃的。现在天下不论大国小国,都是天的国家。

人不论长幼贵贱,都是天的臣民。因此人无不喂牛羊、养猪狗,洁净地准备好酒食祭品,用来诚敬事天。

这难道不是全部地拥有和供给人食物?天既然全部地拥有和供给人食物,为何能说天不要人相爱相利呢?所以说:“爱人利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福;相互厌恶和残害人的人,天必定给他降祸。所以说:杀害无辜的人,会得到不祥后果。

为何说人若相互残杀,天就降祸于他呢?这是因为知道天希望人相爱相利,而不希望人相互厌恶和残害。” 以前的圣王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对天下百姓全都爱护,带领他们崇敬上天,侍奉鬼神。

他们给人带来的利益多,所以天降福给他们,使他们立为天子。天下的诸侯,都恭敬地服事他们。

暴虐的君王桀、纣、周幽王、。

3. 文言文翻译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习怎样开始?哪里终结?说:这几则始于诵经,最终在读礼;其意义就开始了为人,到成为圣人,真积聚力量长期收入,学习到了死后就停止了。所以学习数有结束,如果它们的意义是不可须臾离开的。是的,人的;放弃的,禽兽的。所以写的,政事的准则;诗的人,中的声音的地方停止了;礼的人,法的大分,类似的纲纪的。所以学习到了礼就停止了。这是关于道德的准则。礼的敬文的,快乐的中和的,《诗》、《书》的广泛的,《春秋》的表现,在天地之间的结束了。君子的学问啊,进入耳朵,在自己的内心,分布在四肢,表现在举止。方面阐述,蝡而动,一个可以做法则。小人的学习方法,进入耳朵,从嘴巴;口耳之间,就四寸罢了,为什么足以美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君子的学问啊,因为美本身;小人的学习方法,认为禽犊。所以不用问就告诉说他傲慢,问一个,告诉二对的囋。傲慢、不对,囋、不对;君子如果去了。

4. 文言文翻译

以后发短一些的文吧,太长了~~~

天空辽远高极,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循环流转形成了四季;大地深广厚极,五行(金、木、水、火、土)转化衍生形成了万物。圣人制定法则来推演天象历术,皆不能脱离这些规律。观察规律形成的初始,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出自自然的。所以经典上所记载的东西,道理都是相通的而不是相左的。进行推算可洞悉事物发生的枢纽,而推究到极点更可明了它的变化规律,但这些都不能离天数单独来讲。五行第一称为水,二称为火,三称为木,四称为金,五称为土,它们都有各自的属性。水,处于北方的子位,“子”,阳的首位,是阳数,所以水称为第一;火,处于南方的午位,“午”,阴的次位,是阴数,所以火称为第二;木,处于东方,“东”,属阳,“三”是奇数,也属阳,所以木称为第三;金,处于西方,“西”,属阴,“四”是偶数,也属阴,所以金称为第四;土,对应西南方夏时,“五”,是奇数,也是属阳,所以土称为第五。根据上述来说,五行是与阴阳之数相匹配的。要是想探究它的深妙含义,那么要从第一的水讲起了。在天地还没有分离,万物还没有形成的初始,水已经出现了,所以《灵枢经》里说:“太一是水的尊贵称号。它先为孕育天地的母亲,后为生成万物的源泉。”拿今天的实例来验证,草、树的籽或果实没有成形,精子、卵子、胚胎都是水的状态,这样看,怎么能不说水是第一呢?等到这些水聚集并产生质的变化,无不是具备了阴阳之气后才成形的。所以形体小而味道苦的物质,是火的征兆;果蔬之类的物质成熟后味道甘甜,这是土的味道。甘甜到了极致后就会变淡,淡,是味道的本源。像这样,人秉承着父母的阴阳二气造化成形,所以先生成的是两个肾,左肾属性为水,右肾属性为火。火称为命门,遵循着水而后出现。所以火为第二。草、树的籽实,大小相异,但它们的内部均有两种物质相合而成,与人肾相同,皆是阴阳的征兆。因而世间万物如果没有阴阳相合就不能演化生成。先是阴阳相合,继而春时发生,秋时成熟,所以第三为木,第四为金。水有它的属性,火有它的藏处,木有它的发生,金有它的分解,无不是因循着土而后生成的。所以说金木水火都是在土的基础上后来成就的。它们具备土的命数,那么加上五来完成,水就是六,火就是七,木就是八,金就是九;土本身就为五数,五为生生之数,不可以加之为十,土不能够用十来成数,这是因为意味生成数字都是靠五与之相加的。洞悉世间万物推演变化的规律,就是从这些道理中获得的,有谁能逃脱这命数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