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文学"这个观念古今有何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8
文学"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文章、博学。它第一次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是在《论语》中:文学,子游,子夏。是记录孔子在教育评价他的弟子时,说他弟子中子游和子夏是最通晓史书和礼乐等古代文献知识的。可见在春秋时期,"文学"的意思指的是关于古代文献和典章制度的学问。

而邢昺在给论语做疏的时候,对这个意思进行了新的解释。邢昺:"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也就是类似于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指人的一种技能,而通晓古代文献还意味着这个人需要渊博的学识,如此,文章、博学的意思就讲通了。

比如《晋书》记载:"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指的是司马懿在曹魏的时候曾经担任过的一种官职,这种官职主要是教导贵族子弟,还负责教导他们的礼仪,类似于现在的校长。但是这个之类的职位要求就是要求担任者有有渊博的学识,这样才能教导学生。

"文学掾"这个职位在汉代初次设立的时候,在选拔负责人的时候,是要进行一定的考核的,主要科目就是:贤良文学,而如果应试者最后通过了,也会直接承接考试科目的名字,也被称为"贤良文学",有两个意思,一直指吃人道德品质良好,二是指此人精通儒家经典。

而这个意思一直到了宋代,还一直留存着。比如在《宋书》中记载了这样的话:上留心艺术,使尹何尚之立,太子率更令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在"文学"出现的前文中,分别对应的是玄学、史学、文学,可见文学和玄学、史学一样是一门学问的统称,和上文讲到的"文章博学"的意思是一样的。

"文学"演变为:对天下一切文章的总称
到了汉代,"文学"的意思有了改变,包含了天下一切的文章,并不仅仅是今天所说的带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比如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的文章包含了当时的所有文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一共八种形式。带可以看到,奏议、书论都是理论性的文章,与现在的审美价值的文章并不一样。值得多是现代意义上的文章,并非文学。

"文学"演变为:指人的作品语言优美、辞章素养高
到了北魏,"文学"的意思演变为人的作品语言优美,辞章素养高的意思。在《魏书》中记载:而义第六文学为优。可见,这个时候的"文学"的意思就不是春秋时期的指代某种科目,而变成看了对人和作品的形容,指的是人的博学,和文学作品的语言非常的优美。这样的意思和现代人的对"文学"的认识已经有了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