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通俗解析睡眠与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我们为什么会做噩梦?

睡眠真的等同于休息么?

做梦是否代表良好睡眠?

濒死的超现实体验与梦境又有什么关系?

刚起床还记得的梦境为什么很快会遗忘?

睡眠与梦究竟在人体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制作出了文章的思维导图,便于大家一览文章内容。

今天早上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暗恋对象突然跟自己表白。

于是戏剧化的一幕就发生了…我竟然意识到自己在做梦,所以拒绝了!

醒来以后突然愣神:现在做梦都骗不到自己了,这梦的意义还何在?!!

大一有门普通心理学的课程,里面有讲解睡眠的机制: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种,每种分浅睡眠、深睡眠、快速眼动睡眠三种,每种又分为α波、β波、γ波等等……

我知道这不能成为普心60分飘过的理由,但我如果今天要这么跟大家讲睡眠,我们也就上床洗洗睡吧。

于是乎,我查阅汇总了各类资料,打算从一个通俗有趣的角度向大家讲解睡眠与梦。

通俗来说,睡眠分为:浅睡眠、两个过渡和深睡眠共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约90min,而每个阶段又会依次经历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三种状态。

这三种状态在各个阶段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也有差异。越是往后的阶段,快速眼动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当进入深睡眠阶段时,我们睡眠反而会变浅,快速眼动会占据80%以上的时间。

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到,简单的睡眠被系统地划分之后,成了一个相当繁琐的工程,而生物体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也在于 协调人的身心平衡。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睡眠真的等同于休息么?

适度恰当的睡眠等于休息,但“休息”实际却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我们将三个状态分别进行解读。浅睡眠是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在这个时候,身体开始慢慢放松,意识向潜意识[1]阶段过渡;到深睡眠状态后,人的呼吸变浅、心跳变慢,大脑和身体均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而在快速眼动状态下,大脑开始恢复工作,并快速运转,来处理潜意识中存在的记忆。

因此, 人的大脑其实是在深睡眠状态休息,而快速眼动阶段则是大脑快速运转来实现心理上的协调。

[1] 人的心理被分为潜意识和意识,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心理学术语,指那些内心深处被压抑自身却无法意识到的部分。包括:原始本能欲望、童年记忆等。而正如同《超体》所描述的,人体潜意识的开发利用甚至还不及整体潜能的5%。

我们所感兴趣的梦境,就是快速眼动阶段的产物。

在快速眼动睡眠中,潜意识已经成为大脑的主导,因此它在由近及远地处理潜意识的信息时,部分信息便会以“梦”的形式被表露出来,得以释放,来维持个体平衡的心理状态。

仅凭这样说,大家可能依旧不是很明白潜意识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我们举个案例,来讲讲濒死体验中的潜意识。

香港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钟灼辉曾写过一书《我死过,所以知道怎么活》,里面详细讲述了他自驾滑翔机失事,从一百多米的高空坠落后奇迹生还,通过潜意识自疗法避免右脚截止,使自身从抑郁症和剧痛中生还下来的经历。

书中就有一段文字记录了他 濒死前的超现实体验:

我感觉自己从原本的身体中彻底抽离出来,并且漂浮于那个身体的上方。漂浮着的我是完好无缺的,没有感受到任何疼痛,然而下方的身体却是受到严重伤害的模样。

我被时间之流的景象完全吸引,只需一瞬间便可回顾一生的经历,而且是在同一时间全景式地观看整个人生拼图。当我注意某个人生片段时,不但可以重新仔细的经历重温,而且相关的时间丝线更自动闪亮起来,连接到不同的人生画面片段……

这段描述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悬疑小说片段。 这段超现实经历的创造者,正是被归于“潜意识”。

在濒死体验中,潜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做了至关重要的两件事情:感知抽离和创造体验。

在进行解释之前,我们先要普及一下死亡的生理特征:一、心脏停止跳动,血液不再循环;二、肺部停止呼吸,氧气不再输送;三、脑干停止活动,意识消失并对外界刺激不再有反应。

在飞机上坠毁落地的瞬间,个体为了实现自我保护, 潜意识会启动“人格分离”这一自我防卫机制,身体会像是跳闸一般丧失所有感知,产生一种“将感知从身体中抽离”的体验,以此来规避恐慌、绝望及身体痛楚等情绪和感觉,防止心理机制崩溃。

但仅仅规避了对心理系统的冲击是不够的,启动感知抽离后,人体内的神经传导系统也在逐渐丧失功能,脑干缺少各个感官的讯息刺激后也会逐渐停止活动。

因此在外界的刺激无法被感知时, 潜意识不得不制造出所谓“灵魂出体”的幻象,来维持虚假的外在刺激输入大脑,使得人体感官功能维持稳定运作。

这样才能保持机体的稳态。

这也就是潜意识对人体的重要性。

第二个问题: 做梦是否代表良好睡眠?

心理学家德蒙特为了探明梦境与良好睡眠的关系,进行了梦境剥夺实验。即通过脑电观察被试脑电波,在被试将要进入快速眼动状态时便立刻将其唤醒,待清醒后继续入睡,如此循环。

统计结果显示:被试结束试验后,做梦的时间明显增加,相比于常人80分钟的做梦时间,被试的做梦时间增长到了112分钟;同时被试均出现轻微的焦虑、不安与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

实验并没有结束,因为德蒙特发现了一个特例: 有一名被试并没有出现做梦时间增加的情况。

调查后发现,该被试在回去睡觉时参与了一个聚会,聚会上的鸡尾酒抵消了梦境剥夺的作用,但该被试随后几晚也出现了焦虑症状。

研究后发现,借由酒精以及安眠药这些物质所实现的“入睡”并不是标准的睡眠常态。

这些物质会有效的让服用者较长时间沉溺于深睡眠状态,抑制做梦,长时间的服用会出现快速眼动反弹。一旦停药,占据大部分的睡眠时间,导致当事人长时间做梦,而大脑没有得到任何休息。

德蒙特的一系列实验证实了前面的结论: 梦境是维持人体心理稳态的重要手段。

而人的睡眠时长达到8小时后,继续睡觉会越睡越累也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快速运转整理潜意识内容,而你也在一直做梦。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做梦有以下两个原因:

1. 从睡眠的阶段来看,睡眠初期的梦境是仅有5分钟的片段式梦境,非常短暂琐碎,一是难以被记忆,二是很容易被觉察出与现实的区别;只有进入到睡眠的后期阶段,才能经历完整和深入的梦境。

2.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刚起床还记得的梦境如果不记录,没几分钟便会被遗忘。这是因为在睡眠后期,人是被潜意识所主导,人清醒的过程,其实就是由潜意识向意识过渡的过程,所以在完成这个过程后,我们的潜意识就不会再被我们所知觉,梦中的内容也会随着潜意识慢慢沉入心灵深处。

1.把手放在胸口更容易做噩梦。

关于噩梦的解读有三种,第一种解读则是前文提及的,潜意识整理的记忆,涉及了恐怖经历。

上述为其二,把手长时间放到胸口,会影响到呼吸系统,这时你的内脏整个系统,会受到一定影响。实际上这些影响还不足以让你感到“痛苦”而作出醒来的生理反应,但这个时候人体是由潜意识做主导,任何轻微不适对它而言都是风险,是需要被重视的。睡眠时人不会挪动身体是因为没有了血清素和肾上腺素的干扰,而这种不适,也会使得它在梦中给你一些强烈的提示,让你醒来,以处理这种状态。

其三是有不少实验显示, 人体内的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刺激可能被编入梦境。 人体有些轻微的炎症,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往往感受不到,而炎症引起的轻微刺激在睡眠时就可能导致噩梦产生。如有人在梦境中出现喉咙被人掐着,后来果然发现患有咽炎。

2.人体内的褪黑素含量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睡眠质量。脑白金的主要成分也是这类物质。褪黑素的特性是白天分泌会受到抑制,夜晚才能正常分泌,促使机体尽快入睡。因此半夜在床上玩手机的光线是不利于睡眠的,这也是眼罩被发明的原因。当然,如果想要早起,同样可以从褪黑素下手。

3.酒精、咖啡因、睡眠药物长期服用对人的睡眠并没有好处。

4. 不要醒着躺在床上。如果你过了20分钟还没睡着,或者醒了之后难以再次入睡,就干脆别睡了。假如你醒了之后还躺在床上,大脑就会很任性地认为床是一个保持清醒的地方,而不是用来睡觉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于梦与睡眠的解读,欢迎留言讨论。

To be continued......

想了解我: 初入,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攻略爱情: 谈爱与性:恋爱一定要啪啪啪?

思想文: 教育不怪中国环境,只是败给了中国家庭

有趣的心理学: 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

我的成长故事: 上海篇Ⅰ—启程 我们与父母,都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我的爱情故事: 《爱情日记树》Ⅰ——三段话 三种爱情

《爱情日记树》Ⅱ——金玉良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