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霸王别姬》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9
《霸王别姬》是张爱玲在1937年创作的短篇历史小说,年仅17岁的她,就有了对客观描述的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体悟见解,试图通过现代女性的视角来重新感受和书写历史。

《霸王别姬》的取材是:在楚汉之争末期,在骇下,刘邦等人用计大败项羽楚军。不同于其他历史、小说家,张爱玲聚焦在虞姬自杀的那个晚上,侧重虞姬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刻画,并赋予了虞姬一定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虞姬形象,也展示出虞姬自杀原因的种种可能性,带给我们许多关乎历史、关于女性、关乎虞姬的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叙事视角、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听感运用、意象运用等等,均值得作详尽的分析,而我将从两个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第一是通过分析意象的运用来剖析虞姬自杀的心理,第二是通过分析听感的运用来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

一、 从意象运用的角度看虞姬心理

在张爱玲小说中,经常用到月亮这一特殊意象,来表达作品人物的情感心理。夏志清指出:“张爱玲的世界里的恋人总喜欢 抬头望月亮——寒冷的、光明的、朦胧的、同情的、伤 感的,或者仁慈而带着冷笑的月亮。”这些月亮依据情节、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因此“功用繁多,差不多每种意义都可以表示”。[1] 也就是说,月亮有诸多特征,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月亮其中一个特征,便能充分表达所想象征的意义。

《霸王别姬》中采取的月亮的特征: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只能承受和反射太阳的光。那么,太阳是项羽,月亮是虞姬。一个是光源,一个依靠光源发光发亮的追光者。这让我想起一首歌的歌词,《追光者》的歌词中写到:“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梦游。”“每当我为你抬起头,连眼泪都觉得自由,有的爱像阳光倾落,边拥有边失去着。”[2] 这和虞姬对项羽的感情是非常类似的。

项羽何以是太阳呢?第一,项羽自身像太阳。项羽雄姿英发的英雄气概,在众将士或天下眼里,宛如太阳般的存在。第二,项羽给虞姬的爱像太阳。项羽只有虞姬一个女人,项羽给虞姬的爱是全部的、温暖的。第三,虞姬沐浴着太阳般的光辉。这里的光辉更侧重于项羽征战的荣耀,投射到了虞姬身上,使得歌姬出身的虞姬更为光鲜照人。

那么虞姬何以是月亮呢?第一,太阳照亮白天,月亮照亮晚上,虞姬到了晚上,是帮助项羽照亮军营的女主人。第二,虞姬享受着项羽给他全部的爱,但她害怕失去这一份爱。第三,月亮依靠太阳的光辉,象征着虞姬对项羽如影随形的依附姿态。

由此,我总结出三点虞姬自刎的原因。

第一,  爱与责任。

小说中,多次提到虞姬看项羽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婴孩的坦白和固执,这是她第一次知道那英雄的叛徒也是会流泪的动物。”以及“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3],项羽,争霸候选人,在外征战沙场,但在虞姬眼里是个会哭的孩子,有着婴孩般熟睡的脸庞,和孩子般冒着焰焰火光的眼眸,一样会脆弱,一样会流泪,她是关心项羽飞得累不累的,这份关怀与疼爱,散发出如月光般皎洁的母性的光辉。

到了晚上,虞姬几乎每晚照常的工作是,侍候项羽睡后,外出营房巡视。《飞鸟集》有句诗写到:“太阳是为了白天而存在,月亮是为了夜晚,而你对我来说是永恒的。”[4] 虞姬并不是一个只知唱歌的女子,她是关心军营和士兵的,最后,虞姬自己也说,“我不会跟在您的背后,让您分心,顾虑我,保护我,使得江东的子弟兵讪笑您为了一个女人失去了战斗的能力。”[3]我觉得这体现了虞姬自刎是出于一种责任感。

第二,害怕失去。

一是知道项羽很有可能在骇下之战中落败,她将会在战场中失去项羽,二是设想着项羽万一成功打败刘邦称霸天下,将有可能三妻四妾,而项羽给自己的爱将会被分割、冷淡、丢弃,自己将“成为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3],从而在情场中失去项羽。

所以无论战场还是情场,无论战役成功或是失败,虞姬深知自己皆不可善终,于是她的选择是自我结束生命,如此,她不会在项羽釜底抽薪的决战时刻令其分心拖累军队,也不会被刘邦的军队当成俘虏带回甚至被强占,以死的姿态作为项羽一生最爱的人被永存在心,虞姬对项羽的情感,饱含深切的爱意和占有欲外,还有着亦是爱人亦是战友的忠诚。

不同于其他历史故事,张爱玲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贴近虞姬贴近女性内心这份不安全感,尤其是写到虞姬设想项羽成功后将会抛弃自己的心理,构成了虞姬自刎原因的其中一个可能性,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厌倦依附。

“她像影子一般地跟随他”、“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每逢他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3] 虞姬的女性意识逐渐萌芽觉醒,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但她目前的状态,却是项羽身后的一个影子。

或许太阳和月亮的关系,象征着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当女人在男人身后追随陪伴,以男人的事业志愿理想为中心,牺牲自我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一种悲凉的状态,没有目标的人生,如同失去生命的意义。这种如影随形的依附姿态或生活方式,虞姬内心是厌倦的,只好以死终结。

我觉得这也体现出了张爱玲对女性在历史中扮演角色的解读。战役如若成功,光辉和荣耀是属于男人,他们将被记录史册,将名流千年,而女人的生死相随与付出,终究是陪衬或微弱的回声,映照出在历史长河女性因力量弱小被历史掩埋的悲哀。

二、 从听感运用的角度看表现手法

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便是:楚汉争霸之际,项刘鸿沟和议,划分楚汉边界,之后项羽带兵东归,刘邦私下撕毁和约东进追击项军。项羽被困骇下,粮草断绝,刘邦依照韩信之攻心计,让汉军在项军大营外唱楚军家乡歌曲,众楚军将士在四面楚歌中,因连年苦战和怀念家乡,悲戚不已,也跟着吟唱,导致军心溃散,正中汉军灭楚下怀。

张爱玲非常注重听觉感受,低沉的音调,缓慢的节奏,悠远绵长地传来,飘荡在寂静之夜的空中,从几个人唱到众人合唱,一开始声音微弱地听不清咬字到逐渐变强。声音由弱变强,渲染了一种时间不断推进、战况不断加紧的氛围。

张爱玲通过音乐所渲染的气氛及效果, 通过“低低的,幽闲的,懒洋洋的”轻松惬意的词语,却反衬写照出项羽虞姬和众楚军将士沉重悲哀的心情,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不禁让人想起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到“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5]

宛如暴风雨前的平静,通过以动衬静的方式,放大决战前夕的清冷、寂静、肃杀感,衬托决战之时兵戈相向刀光剑影的激烈、血腥。

由此可见,音乐,在历史里,既是思乡曲,又是送终曲,在小说里,是战歌的前奏,也是人物内心的写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