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收拾东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0
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家里,都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孩子玩完了玩具不收拾,扔的到处都是,大人们经常需要一边看孩子,一边不停的整理房间,一天下来,已是筋疲力尽,叫苦连天……当他们特别希望孩子能来帮忙时,却往往又被孩子们拒绝了。

第一部分:找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大人,不愿做这样的事情呢?我想可能会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孩子自身显现出这部分能力并希望发展下去的时候,大人没有支持他。

不知大家留意过没有,有一部分孩子是这样的,大概他们在七八个月的时候,如果你给他一个装满玩具的筐,他应该就可以用两条腿撑住自己的上身,一只小手把在玩具筐上,用解放出来的另一只小手,把玩具从筐里一样一样的拿出来,再一样一样的放回去。

这个现象是孩子内在发展需要的一种“拿出来——放回去,拿出来——放回去……”的双向建构模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双向建构模式很多,比如孩子会把积木搭起来,推倒,然后搭起来,再推倒;再长大一些,会在一个地方不停的进行爬上去——跳下来,爬上去——跳下来的活动……。

这些建构活动,孩子们都会重复进行,直到有一天,他们自身能够熟悉并很好的驾驭这些活动为止。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孩子,他们是先在一段时间内只喜欢把东西全部都拿出来,然后就去做别的了。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才会出现“只喜欢把东西放回去”的行为模式。

但是不管怎么样,孩子的这些内在发展模式是一定要得到大人支持的。

如果我们看不懂这些模式,可能就会以我们大人自身的想法为理由,终止和打断孩子们的发展:“别再往外拿东西了,太乱了。”

“宝贝,别往回放了,妈妈放,你去玩儿别的吧。”

结果是孩子们并没有经历到拿出来和放回去的整个过程。

等他们长大,第一次面对完整的收拾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非常陌生,因为他们不知道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被放回去的。

在他们以往的经验里,可能只有几个东西被放回去了,或者干脆一个都没放过,因此他们通常会只收一点点或是不收。

第二、受大人的行动习惯,还有对“收拾东西”这件事本身所持的态度的影响。

孩子是一个模仿和吸收的个体,他们不但模仿我们的行为,还吸收我们面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态度。

如果孩子没有看到过一起生活的大人怎样整理东西,收拾房间,捡玩具,那他们是无从模仿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怎么可能?我家里有钟点工呢!孩子怎么会没看到过?孩子不会看钟点工,因为他不爱钟点工,他爱的是家长。

而且,在奶奶与妈妈之间他很可能更爱妈妈。

即便是奶奶做了家务,因为那时妈妈陪着孩子,所以孩子还是没看到。

(即便妈妈整天做家务,但是这个行为没有被孩子用心看到,孩子还是无从模仿。)

当与孩子最亲密的那个人都不做家务,然后和一个孩子说:“把地上的东西全部都捡起来。”

这个孩子就会很茫然:“我没有看到过,不知道该怎样做。”“这么多东西,太乱了,我先拿哪一个好呢?拿完了要放在哪里?”

还有就是,大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收拾这件事情的。

如果我们觉得收拾东西,整理房间是一个很艰苦的差事,那么孩子自然也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他吸收了我们的态度。

当我们说:“孩子,把地上的东西收拾好。”

孩子们会说“我才不去呢,太累了。”

更经典的是:“为什么要让我去,你为什么不去?”

第三,孩子心理上没有力量去做事(不被信任或没有安全感)

孩子做好任何事情的心理前提是:安全。

如果一个孩子时刻感觉到自己不被爱,接纳,甚至不知道下一时刻会发生什么的时候,他是做不下去事情的。

因为他的全部精力都会用在怎样才能使自己安全踏实这件事上。处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是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收拾完一个地方的。

另外,如果一个孩子从大人那里接受的暗示是:“我根本就不相信小孩可以自己收拾东西,他们根本就做不了。”

那么这个小孩也会不相信自己可以把房间收拾的很好。更不会试着去做这件事。

第二部分:怎么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帮助孩子们很好的进行他们的收拾工作呢?

首先,是要系统的学习有关孩子成长的相关知识,支持孩子发展中所出现的自身建构活动,尽量保证孩子能够完整的体验那个“放回去”中,从第一个一直放到最后一个的整个过程,有始有终。

那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过了这段体验建构的时间,其中“放回去”这个建构过程被破坏过的孩子,我们就要更多一点耐心,经常重复在他面前展示整个收拾的过程,让孩子看到我们是怎样把一个又一个散落在地上的东西放回到原来的地方的,并在其中的某个环节鼓励孩子一起做。

其次,小孩子不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大人有这个能力,大人可以坐在地板上,把东西归类地摆放在面前,让孩子去送回原来的位置。

注意他是不是能轻拿轻放,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当小孩子很娴熟地掌握了送之后,由于大人每次在他面前归类,他已经看得足够多之后,他也可以尝试自己归类。

再次,用一些具有画面感的游戏,应对你对孩子忍无可忍的时候,在目前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位带孩子的正常的人,都会经历崩溃的时刻,你并不特殊,只是需要几个好办法:

“兔妈妈一个人照顾所有的小兔子,有一天她实在累坏了,就睡着了,小兔子们悄悄地说:家里太乱了!把妈妈累坏了。

咱们一起收拾好,送给妈妈一个干净整齐的家吧!它们轻手轻脚地行动起来,为了不吵醒妈妈,它们动作轻轻地,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时,孩子们就会自动变成小兔子,开始收拾,还会注意不要把兔妈妈吵醒。当妈妈醒来发现家里又干净又整齐,她惊奇的说:“是谁把我的家收拾的这么干净。”

这时小兔子们就会很开心。

“啊,青蛙妈妈的孩子今天出去玩儿了,天黑了还没有回家,谁能帮助它把孩子找回来。”

孩子们就会把地上的玩具小蝌蚪捡回来,放在玩具青蛙旁边。

如果你不擅长讲故事,也可以把你想说的话用歌唱起来。

这会治疗你的情绪,也会让孩子们情绪很好。

没有情绪的时候,做好事情比较容易。

最后,在孩子面前,我们大人对自己要时刻保持警觉,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否适合孩子模仿和吸收。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在孩子面前愉快而充满爱的收拾房间,整理东西,并惬意的享受在其中,他们也会同样如此。

我曾经听见一个五岁小女孩的妈妈说:“昨天女儿收拾好了自己画画的桌子,并把附近的地面做了清理,然后问我‘感受到我的爱了吗?’”

听到这样的故事,我非常感动,小孩子的心象水晶一样,他们就是如此容易地被大人影响。

第三部分:怎么让孩子内心有力量

要帮助孩子内心拥有把事情做完的力量,大人们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给孩子足够多的爱。

尽量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安全,喜悦和被接纳的环境里,对大人有充分的信任和依赖。

第二件事,给孩子建立固定的生活节奏。

因为对孩子内在秩序的形成帮助最大的,是外在的有秩序的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安排好孩子每天每个时间段的活动。

比如,每天上午十点到十点二十分是收拾玩具的时间,那么我们就一定坚持每天这样做,不能换时间。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吃完早饭玩玩具,玩完了玩具收拾玩具,收拾过后是吃东西,吃完东西去外面……时间长了,孩子也会觉得非常安全。

慢慢的,收拾就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了。

第三件事,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好。

大人要特别坚信孩子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这会无形中给孩子传递力量。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对话:

孩子:“老师,天天不来和我们一起收拾。”

老师:“他会来和我们一起收拾的。”

孩子:“妈妈,这太多了,我们收不完。”

妈妈:“我们能收完,妈妈和你一起收,看,这样,一个一个捡,不着急,就可以收完了。来,你收小马,妈妈放小猴……”

和孩子一起做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不但可以给孩子当下就可以模仿的榜样,让暂时没做的孩子随时可以模仿加入,还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从而更有力量完成任务。

当所有的东西都被放在了原来的地方,孩子会非常高兴,整个参与的过程告诉他们:我们说的与他们此时看到的是相符合的,再多的东西都可以全部被整理好。

另外他们还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增长了自信。

相信孩子可以做到还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现在没来收,十分钟后一定会来。今天没参与,明天一定会参与,明天没参与,总有一天会参与,不着急。

重要的是我们一定相信他们。这样孩子接受了我们的正面的能量传递态度,就不会有特别大的压力,因为还有下一次。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照顾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环境。

这是一个人生命中应该具备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而这部分能力是在我们七岁前就可以习得的,也是需要习得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