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咏白海棠》看黛钗的爱情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四月的傍晚,春意正浓。

      公园里的迎春、杏花、桃花、樱花……各色花儿竞相绽放,远远望去,美如图画,如云如霞。环绕步道信步而行,微眯双眼寻觅花香,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一株洁白的海棠。观赏着这株摇曳的白海棠,想起《红楼梦》里众姑娘们与宝玉集结的海棠诗社。

        贾府的大观园中才女众多,她们爱好诗词歌赋,举办过多次诗会活动。诗社成立之日,大家就以白海棠为题,各拟一首七律。探春、宝钗、宝玉、黛玉先后完成诗作。最喜爱宝钗和黛玉的《咏白海棠》,可以说是风格各异,清雅潇洒,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她们既是在描写海棠花,同时也是在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词一句中均隐含着黛钗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感情的不同看法。

        且看宝钗的这首《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钗在诗中把白海棠的形神描摹出来,同时她以白海棠自喻,首句“珍重芳姿昼掩门” 隐喻自己是崇尚妇德的姑娘,珍重自己美好的芳容与冰清玉洁的风骨。宝钗觉得女孩子做针线纺织才是本分,她小时候也和林黛玉一样喜欢看《西厢记》《牡丹亭》等书,但她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沉迷其中,她知道这些杂书会移人性情。“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中,宝钗借用白海棠的“淡极更艳”表明了自己不喜欢戴花抹粉的淡雅形象及天然美。宝钗虽对宝玉有好感,但她在感情上是选择“掩门”,保持少女一贯的矜持,不会主动追求或者迎合,而是默默地等待幸福的降临,等待长辈们的安排。虽然读过红楼的读者们大部分都认为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正所谓“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宝钗的出现无疑是对宝黛爱情的一个考验。宝钗在感情之事的处理上显示出超越年龄的从容淡定,内敛平和。她在大观园中的为人处事也显示出异与其他姑娘们的端庄成熟与仔细周全。这些优点实则为她加分不少,宝钗最终赢得长辈们的认可,成为宝玉之妻。

        再看黛玉的那首《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与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不同,黛玉诗的第一句是“半卷湘帘半掩门”。黛玉对窗外新奇的世界有些向往的,对美好的爱情是满怀憧憬的,况且这个想叩开她心扉的人是她心爱的宝玉。她的感情就如“半卷半掩”的窗门,那打开的半扇门代表着她想追求爱情,那关闭的半扇门就是世俗礼法的条条框框。两个“半”字巧妙的描绘了黛玉对于人世间,对于爱情的好奇与娇羞。“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这句正是映射了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黛玉她上无父母做主,下无媒人牵线,一个女孩子家如何说出心中之爱的纠结与悲哀。后来,宝玉派晴雯送了三块旧手帕给黛玉,黛玉猜出了其中的深意,她又喜又怕,喜的是手帕代表着宝玉的浓浓爱意,怕的是私相传递手帕是不被当时的礼法所容许的。黛玉的内心缠绵不已,在手帕上题写了三首感人至深的绝句,也代表她默许了宝玉给予的这份感情。然而,最后,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即将成亲后一病不起,在奄奄奄一息、香消玉损的弥留之际,她在丫鬟紫娟的搀扶下落泪亲手烧了这三块手帕。我想曹公是想借此隐喻黛玉对她和宝玉这段感情最终幻灭的决绝吧!孤傲清高、多愁善感又爱耍小性儿的黛玉,最终没有走出自己感情的藩篱,在不得与任何人倾诉的苦闷与挣扎中选择了隐忍与决绝。此生不能与宝玉结为夫妻,她更不会接受贾母对于自己婚姻的其他安排。这,便是黛玉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