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廉字夷仲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黄廉 字夷仲文言文翻译

黄廉,字平仲,洪州分宁人。

进士及第,经州县。熙宁初,有人推荐的王安石。

王安石与的话,问免除役事,廉洁根据旧法来回答,非常熟悉。王安石说:“这一定能办新方法。”

白神宗,请访问时务必,他回答说:“陛下的本意在于方便百姓,法律并不是不好的,而吏人不是。朝廷立法的本意是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用方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完全清楚的。

河北遭受水灾,河南、齐国、晋国大旱,淮、浙飞蝗,江南瘟疫,陛下不完全知道的。“皇帝就命令廉体量贩济道,任司农丞。

回报符合要求,提升利州路转运判官,又丞司农。

2. 宋史黄廉传翻译

宋史黄廉传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

第进士,历州县。熙宁初,或荐之王安石。

安石与之言,问免役事,廉据旧法以对,甚悉。安石曰:“是必能办新法。”

白神宗,召访时务,对曰:“陛下意在便民,法非不良也,而吏非其人。朝廷立法之意则一,而四方推奉纷然不同,所以法行而民病,陛下不尽察也。

河朔被水,河南、齐、晋旱,淮、浙飞蝗,江南疫疠,陛下不尽知也。”帝即命廉体量振济东道,除司农丞。

还报合旨,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复丞司农。 为监察御史里行,建言:“成天下之务,莫急于人才,愿令两制近臣及转运,各得举士。”

诏各荐一人。继言:“寒远下僚,既得名闻于上,愿令中书审其能而表用,则急才之诏,不虚行于天下矣。”

又言:“比年水旱,民蒙支贷倚阁之恩,今幸岁丰,有司悉当举催。久饥初稔,累给并偿,是使民遇丰年而思歉岁也,请令诸道以渐督取之。”

论俞充结王中正致宰属,并言中正任使太重。帝曰:“人才盖无类,顾驾御之何如耳。”

对曰:“虽然,臣虑渐不可长也。” 河决曹村,坏田三十万顷、民庐舍三十八万家。

受诏安抚京东,发廪振饥,远不能至者,分遣吏移给,择高地作舍以居民,流民过所毋征算,转行者赋粮,质私牛而与之钱,养男女弃于道者,丁壮则役其力,凡所活二十五万。 相州狱起,邓温伯、上官均论其冤,得谴去,诏廉诘之,竟不能正。

未几狱成,始悔之。加集质校理,提点河东刑狱。

辽人求代北地,廉言:“分水画境,失中国险固,启豺狼心。”其后契丹果包取两不耕地,下临雁门,父老以为恨。

王中正发西兵,用一而调二,转运使又附益之,廉曰:“民朘剥至骨,斟酌不乏兴,足矣!忍自竭根本邪?”即奏云:“师必无功,盍有以善其后?”既,大军溃归,中正嫁罪于转饷。廉指上党对理,坐贬秩。

元祐元年,召为户部郎中。陆师闵茶法为川、陕害,遣廉使蜀按察,至则奏罢其太甚者。

且言:“前所为诚病民,若悉以予之,则边计不集,蜀货不通,园甿将受其敝。请榷熙、秦茶勿罢,而许东路通商;禁南茶毋入陕西,以利蜀货。

定博马岁额为万八千匹。”朝廷可其议,使以直秘阁提举。

明年,进为左司郎中,迁起居郎、集贤殿修撰、枢密都承旨。上官均论其往附蔡确为狱,改陕西都转运使。

拜给事中,卒,年五十九。以上原文,以下译文 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县人。

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职。熙宁初年时,有人将他举荐给王安石。

王安石跟他对话,问及免役法的事情,黄廉以旧的法律来回答,答得很详尽。王安石说:“这个人肯定能办理新法的事情”于是向神宗皇帝报告,皇帝下诏询问关于新法的时事要务,黄连回答说:“陛下的本意是要方便百姓,新法不是不好,只是任用的官吏不得其人。

朝廷立法的本意只有一个,但是地方推行时,却走样了,所以新法实行,却让百姓深受其害,陛下无法一一明察。所以河北地区发生水灾,河南、山东、山西发生旱灾,而淮南、浙江发生蝗灾、江南地区发生瘟疫,陛下也无法一一知道。”

于是皇帝任命黄廉为司农丞,去赈济济东道地区。回来后向皇帝报告情况,很合皇帝的心意,提拔他为利州路的转运判官,兼任司农丞。

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时,上书建议说:“要成就天下的要务,没有选拔人才更要紧的,请下令允许翰林一类近臣和转运使,都能举荐人才。”于是皇帝下诏允许这些人都能举荐一个人。

接着又上书说:“如果有偏僻地方能干的下层官吏,而名声为上层官员知道的,请下令让中央审察他们的才能,而提拔使用,如此皇帝寄予求取人才的诏书,才不算虚行天下。”然后又上疏说:“往年发生水旱之灾时,百姓蒙受官府贷款并允许缓期缴纳税款的恩情。

今年天幸有一个丰收的年景,官府本应催百姓还款纳税的。但是连年灾荒,刚刚遇到丰年,一下子都要归还,让老百姓在丰年反而思念灾荒年景,请命令各地官员,放缓催缴欠款赋税。”

评论到俞充结交宦官王中正,并且说王中正担任正使一类的官职权柄太重。皇帝回答说:“人才是不分种类的,就看上位者使用人才的能力如何。”

黄廉回答道:“虽然道理如此,臣忧虑的事这样助长了不好的风气。” 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了,冲毁农田田三十万顷,房舍被毁坏的居民有三十八万。

黄廉接受诏命安抚京东地区的灾情,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距离粮仓太远,无法到来的灾民,分别派遣官吏送去。又选择地势高亢的地方给灾民居住,灾民经过关卡不征税,外地转运商人征收粮食冲抵赋税,出钱购买耕牛,收养被遗弃在道路上的男女孩子,年轻力壮的灾民则以工代赈,如此共有25万灾民存货下来。

相州窦薪的冤案发生时,邓温伯、上官均都上树陈述窦薪的冤情,以致因此贬官,皇帝让黄廉审理这个案件,却最终没能纠正这个冤案。没过多久,案件判决,才开始后悔。

后来加官集质校理,并负责提举检点河东地区的司法刑狱 辽国人要求得到雁门关附近的代北地区,黄连说道:“按分水岭划分边界,让中国失去了险要的地形,反而让契丹人起了狼子野心。”后来契丹人果然吞并了两国边界的缓冲地带,一直到了雁门关下,地方百姓对此深以为恨。

王中正征发西军,往往征调两倍的人数,。

3. 【英语翻译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中进士

朱熹字元晦,还有一个表字叫仲晦,是安徽婺源人.(他的)父亲叫朱松、字乔年,中过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刚会说话的时候,他父亲指着天跟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那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朱松大为惊奇.等到上学时,老师给他讲授《孝经》,朱熹看了一遍后在《孝经》上题书:“如果不这样就不是人”.朱熹曾和小朋友们一起在沙上玩耍,但他一个人单独坐在一旁用手指在沙上画什么,有人看了一下,原来他画的是八卦.朱熹十八岁时中举人,绍兴十八年中进士.外放为泉州同安主簿(大体相当于县府秘书长),他选拔当地的优秀平民子弟做学生,天天给他们讲解圣贤是怎样修身治天下的,又禁止当地妇女当尼姑女道士.后辞职自请为祠奉官(即只拿俸禄而不理政事的散官,相当于现在的“内退”),期间监造了潭州南岳庙.过了一年,因辅政大臣推荐,和徐度、吕广问、韩元吉一起被朝廷征召,朱熹以身体有病辞掉了朝廷的征召.(隆兴)五年,因母亲去世,朱熹回家守孝.六年,工部侍郎胡铨再次以著名诗人的身份想朝廷推荐了他,朱熹又以守孝期未满推辞了.七年,朱熹守孝期满(两年七个月)这才 *** ,随即又以俸禄太低不能养家为由辞归了.九年,梁克家为相,又传命征召朱熹,朱熹再辞.梁克家向皇帝奏报,说朝廷屡屡征召朱熹,朱熹却一直不肯 *** 就任,陛下应蒙恩褒扬、高位录用,其他的大臣也都称赞朱熹,皇帝说:“朱熹安于贫困而恪守道义,再三谦让实在难能可贵.“因此特命朱熹改散官为实职,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用自己本求退却得以晋升.于道义不合为由再次推辞,直到淳熙元年才领命就职.淳熙二年,天子想嘉奖重用谦让之人,以激励民风.龚茂良即将行使相权,又推荐了朱熹,任命他做秘书郎,朱熹竭力推辞,并且专门给龚茂良写了信,说明自己是因一时侥幸而得到了皇帝的眷顾.再加上一些小人趁机谗言诋毁,龚就顺势答应了朱熹的谦辞,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去管武夷山冲虚观.五年.史浩再次任相,授权朱熹权知南康军州事,皇帝特传旨让朱熹取便道尽快赴任,执行再次推辞,皇帝降旨不许.朱熹到了南康军就积极除害兴利,那年正值南康大旱,一年都没下雨,朱熹又采取了一些赈济灾荒的措施,有很多灾民都因此赖以存活下来.等到救灾的事情完毕,朱熹邮箱皇帝奏请依照先例奖赏那些出粮救灾的人.朱熹还亲自到郡学去查看,并引进世家子弟与之讲解儒道.又造访白鹿洞书院旧址,上奏皇帝请求恢复它原来的规模,并亲自做《学规》让学生有所遵循.淳熙四年时朱熹就以年近七十而祈请致仕,到五年皇帝才准其所请,又过了一年朱熹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朱熹晚年病得很严重时还给他的儿子和在身边的门人弟子范念德、黄干写遗书,诚恳地勉励他们以勤学和修身正已.第二天,朱熹自己挣扎着坐正,整好衣冠,然后黯然地躺下而逝.朱熹中进士五十年,在外做官仅二十七年,而在朝中为官的时间才四十多天,他的家里一直很穷,小的时候依附其父亲的朋友刘子羽客居在崇安,后迁至建阳的考亭.他家里经常断炊,他却淡然处之.学生们有时从远方来,朱熹就倾其所有与之共享,他还经常想别人借贷以维持生计,但如果于道义不符的东西他一丝一毫也不会去获取.。

4. 汪克宽文言文翻译

明史汪克宽传【原文】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

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

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音考》。

《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

《纲目》有《凡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

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

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辞老疾。

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传一》) 【译文】 汪克宽,字德一,是祁门县人。(他的)祖父汪华,受业于双峰人饶鲁,得到理学大师勉斋先生黄氏(黄干)的真传。

汪克宽十岁时,父亲教给他双峰问答之书,(他)总是有领悟。于是取出《四书》来,自即确定句读,昼夜诵读研习,专心勤奋与一般的小儿不同。

后来随从父亲到浮梁,向吴仲迂求学,志气越发深笃。元末泰定年间,被举荐参加乡试,考中。

参加会试时因回答(皇帝)策问刚直被黜免,情绪激昂地放弃了科举事业,专心在经学上努力。《春秋》则以胡安国(所传的)为主,又广泛地考证众家学说,汇通精选成书,命名为《春秋经传附录纂疏》。

《易经》则撰有《程朱传义音考》。《诗经》则撰有《集传音义会通》。

《礼经》则撰有《礼经补逸》。《纲目》则撰有《凡例考异》。

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到他门下从师受业的很多。至正年间,蕲县、黄县的乱兵到达,居室资财全部遭到焚烧抢掠。

饮食多次断绝,(但是他却)怡然自得。明代洪武初年,受聘到京城,(与人)一同修撰《元史》。

书成后(朝廷)将要授官(给他),以年老生病坚决推辞。(朝廷)赏赐他白银及其他礼物,给予驿站车马回乡。

洪武五年冬去世,享年69岁。【注释】1、受业:从师学习。

《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宋苏轼《秘阁试论·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夫樊迟亲受业于圣人,而犹惑于是说。”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徐庶成真》:“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2、饶鲁(1193-1264):饶州余干(今江西万年)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饶鲁先后从柴元裕、柴中行、黄干、李燔学。

游学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归里,建朋来馆,广聚学者,互相切磋。复筑石洞书院,聚徒讲学。

其学以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远近从学者众。

受诸道部使之聘,历主白鹿洞、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诸书院。景定元年(1260)荐授迪功郎差饶州州学教授。

著有《五经讲义》《语孟纪闻》《西铭图》等。3、勉斋黄氏:黄干(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黄瑀第四子。

南宋著名理学家。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

宋淳熙二年(1175)其兄任职吉州,黄干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

时大雪,黄干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干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干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

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干,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

黄干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干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

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病重,命黄干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诀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干守丧三年毕。

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黄干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

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

嘉定十年(1217)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

嘉定十二年(1219)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

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4、专。

5. 文言文《郑当时传》翻译

原文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

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

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

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

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

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

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

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

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

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

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

译文 郑当时,字庄,陈郡人。他的祖先郑君曾经为项籍的属将;项籍兵败而死,不久天下便归属了汉。

汉高祖刘邦命令那些原项籍的部下直呼项籍的名字。唯独郑君不肯接受诏令。

刘邦下诏把直呼项籍名字的人全部任命为大夫,而放逐了郑君。 郑庄以仗义行侠为自豪。

因为在张羽困难时予以救助,从而闻名于梁、楚地区。汉景帝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

每五天休假的时候。常在长安的城郊备置马匹,问侯那么老朋友,拜访或答谢宾客,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还常恐怕应酬不周。

郑庄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那些为他敬慕年长有德之人,(他常汲汲奔走拜望),好象怕来不及见他们的样子。虽然年纪轻轻,官品低微,然而他来往的知心好友,都是他祖父一辈的,在全国很有名气的人。

汉武帝即位之后,郑庄逐渐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太守、江都国相,直到九卿中右内史之职。因为评议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要的争端是非,(未能始终坚持己见),被贬职为詹事,再升迁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属下说:“客人到来,无论地位高低,(都要立即通报),不要让他滞留在门口等侯。”他对客人行宾主的礼节,以自己高贵的身份谦虚的对待别人。

郑庄很廉洁,不喜欢购置产业,只靠皇上的赏赐供给门客。然而赠给他人物品,不过一竹篮食物而已。

每次朝见皇上。有机会便要称道中国的忠厚长者。

他推荐士人及其官属的丞、史,总是那么亲切有味地陈说,常常推重他们的才德,认为比自己都强。他从来不直呼属吏的名讳,与下属官员谈话,好象生怕伤害到他们。

听到他人好的言论,便立即向皇上推荐。唯恐落后耽误。

崤山以东的士人们因此一致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去巡视黄河决口的情况,自己请求给五天假,准备行装。

武帝说:“我听说‘郑庄出门,即使有千里之遥,也不必带粮食',请求准备行装是为什么呢?”然而郑庄在朝廷上,常常趋迎附合武帝的意旨,不敢明确决断是否。在晚年时,汉朝廷征伐匈奴,招降周边的少数部族,国家支出的费用很多,国家财政愈来愈匮乏。

郑庄所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等担任大农令手下承揽运输的人,欠了公家许多债务。司马安任淮阳太守。

揭发了此事,郑庄因此被治罪,赎罪后免官为平民百姓。不久,暂时担任丞查长史。

武帝认为他年纪太大,任命为汝南太守。几年之后死于任上,死后家中没有余下财物。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6. 古文翻译 关于范滂

题名: 范滂传 作者: 范晔 所属文学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 所属朝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 作品体裁: 传记 其它 正文 原文 原文 范滂传①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②。

少厉清节③,为州里所服④,举孝廉、光禄四行⑤。时冀州饥荒⑥,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⑦,案察之⑧。

滂登车揽辔⑨,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⑩。及至州境(11),守令自知臧污(12),望风解印绶去(13)。

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14)。 迁光禄勋主事(15)。

时陈蕃为光禄勋(16),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17)。郭林宗闻而让蕃曰(18):"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19)?今成其去就之名(20),得无自取不优之议也(21)?"藩乃谢焉(22)。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23)。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24),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馀人(25)。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26),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27),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28)!间以会日迫促(29),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30),方更参实(31)。

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32)。

"吏不能诘(33)。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34)。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35),请署功曹(36),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

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37),不与共朝(38)。显荐异节(39),抽拔幽陋(40)。

滂外甥西平李颂(41),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42),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43)。

资迁怒(44),捶书佐朱零(45)。零仰曰(46):"范滂清裁(47),犹以利刃齿腐朽(48)。

今日宁受笞死(49),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50),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51),滂坐系黄门北寺狱(52)。

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53)。"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

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54);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考(55),滂以同囚多婴病(56),乃请先就格(57),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58)。

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59),滂等皆三木囊头(60),暴于阶下(61)。馀人在前,或对或否,滂、忠于后越次而进(62)。

王甫诘曰:"君为人臣,不惟忠国(63),而共造部党(64),自相褒举(65),评论朝廷,虚构无端(66),诸所谋结,并欲何为?皆以情对(67),不得隐饰。"滂对曰:"臣闻仲尼之言(68),'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69),。

欲使善善同其清,恶恶同其污,谓王政之所愿闻,不悟更以为党(70)。"甫曰:"卿更相拔举,迭为唇齿,有不合者,见则排斥,其意如何?"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71),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72)。

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73),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74)。

乃得并解桎梏(75)。 滂后事释(76),南归。

始发京师(77),汝南、南阳士大夫迎之者数千两(78)。同囚乡人殷陶、黄穆(79),亦免俱归,并卫侍于滂,应对宾客。

滂顾谓陶等曰:"今子相随,是重吾祸也(80)。"遂遁还乡里。

初,滂等系狱,尚书霍諝理之(81)。及得免,到京师,往候諝而不为谢(82)。

或有让滂者(83),对曰:"昔叔向婴罪,祁奚救之,未闻羊舌有谢恩之辞,祁老有自伐之色(84)。"竟无所言。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85),抱诏书,闭传舍(86),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87),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88)。滂白母曰(89):"仲博孝敬(90),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91),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92),勿增感戚(93)。"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94),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顾谓其子曰(95):"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96),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论曰(97):李膺振拔污险之中(98),蕴义生风(99),以鼓动流俗,激素行以耻威权(100),立廉尚以振贵□(101),使天下之士奋迅感概(102),波荡而从之,幽深牢、破室族而不顾(103),至于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

壮矣哉!子曰:"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04)!"注释 注释 ①本篇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垄断仕进之路,甚至公开卖官鬻爵。

一批士大夫愤怒而起,批评朝政,抨击宦官。宦官诬陷他们结党对抗朝廷,加以禁锢。

在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的党铟之祸中,党人李膺、范滂等百馀人死于狱中,其他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本文叙写范滂一生慨言直行,表彰其处污浊险恶而能振拔自立、激世励俗的非凡志节。

文风跌荡清峻,悲壮激越。②汝南征羌:郡县名。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一带。③厉:通"砺",磨炼。

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