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解开的韩姓大族之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应该解开的韩姓大族之谜

  在史学界流传着一句话,“二韩佐辽定天下”。

  “二韩”不是指两个人,是指两个家族,其一是韩延徽家族,其二是韩知古家族。

  韩延徽被视为辽太祖的谋主,相当于诸葛亮对刘备的意义。他辅佐了从太祖开始的四代皇帝,辽国的一切大政方针,战略指向,契丹建国初期的一切规章制度均出自其手。

  韩知古曾经是辽太祖皇后述律月里朵的家奴,月里朵发现他很有才干,便推荐给了太祖,从而受到重用。他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政绩或军功,只是对于稳定前来归附 *** 的情绪、安顿 *** 的生活起过重大作用。他的儿子韩匡嗣最高职务达到了辽南京留守(今北京),但他对宋作战的时候吃了大败仗。可是,耶律皇家都庇护他,原因是除了他和述律后情同母子的关系之外,他还是当时最高明的医生。再就是他有一个了不得的儿子。

  当年,宋太宗灭掉北汉,拿下太原,挥师北上,准备乘胜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时,代替他守卫南京城抗击宋军的是他的儿子韩德让。韩德让大将风度,安抚军民,调度有方,在今北京高粱河一带和宋军决战,打垮了几十万宋军,宋太宗腿上还中了两箭,慌忙中,手下的将士拼命把他扶上了一辆驴车,才急匆匆地逃回了涿州。而且,成功地指挥了南京保卫战。这些可以称得上是辉煌的政绩军功,还不是韩德让的主要功绩。他入住宫帏肩负守卫皇宫,保护萧太后母子安全,登堂入室成为萧太后公开的情人才是他的主要功绩。

  不要以为这是笑话,辽国太后执政必结好执掌军权的大臣才行。当时的太后萧燕燕刚30出头,儿子辽圣宗才12岁,如果不是韩德让出面镇压反抗萧燕燕的势力,萧燕燕再有才能恐怕一时半会儿也稳定不了朝纲。后来,韩德让执掌军政大权,击败了宋朝的“雍熙北伐”,几年后,他和萧燕燕率军挥师南下,在澶州促成宋辽之间签署“澶渊之盟”,从而造成南北120年的和平局面,这是他的主要功劳。

  韩知古——韩匡嗣——韩德让家族的墓地,位于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尽管女真金朝在攻下辽上京时候,对韩知古家族墓地的地上建筑进行了破坏,但没动地下,所以,解放前后均有重要文物出土,韩知古一门基本情况通过出土文物已经搞清楚了。

  韩延徽历事四朝,即辽太祖、太宗、辽世宗、辽穆宗,在当时一直担任辽的最高的行政长官“政事令”,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活到78岁去世,被追赠为“尚书令”。在辽穆宗的主持下被埋葬在“幽州鲁郭”。可是一千多年来人们始终不知道幽州鲁郭确切在哪里,当然也就不知道他的家族墓葬怎样了,由于史籍缺载,韩延徽后世的情形就不得而知了。韩延徽这“延辉”二字是他行于世的字号,他的字为“藏明”,而他确切名字叫什么,辽金史专家们还争来辩去。

  1981年6月6日,北京八宝山殡葬管理所在院里的东侧施工打地基,忽然,发现了一座气势雄伟漂亮的墓门,立即通知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派马希桂、傅公钺、黄秀纯到现场主持发掘。

  到了现场一看,墓道已经破损,在那个年代文物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文物发掘主要配合单位施工的情况下,连墓道都没能完全清理出来,只清理出墓道门前2.9米一块地方,直接便打开了墓门。根据当时的探测,墓道总长为9.8米,墓门的墙全是由磨砖砌成的,从底至屋脊通高3.5米。

  墓门的正面结构是仿木构的,顶部是用板瓦砖铺砌而成,瓦当不是单独镶配,而是在板瓦状的砖前端雕刻而成。整个墓门均白彩做底,黑彩勾出门框,檐椽以下各部件全部涂成朱红色,斗拱,枋,柱用黑彩勾出轮廓,拱眼用墨勾画花卉。十分的漂亮。

  打开墓门,进入墓室,先是一段甬道,甬道东西两壁抹一薄层白灰,上面绘着满堂壁画,但还没高兴多久,待将电接过来开灯照看,才发觉因剥落太甚,只能隐约辨认出,似东西壁各绘一官吏,头戴展角幞头,身著束带红袍,脚蹬皂靴,面向北侧,拱手端立。带着些许遗憾,前行打开墓室门进入墓室,见墓室是用青灰色单面绳纹砖砌成,单室穹窿顶,平面呈圆形,直径3.18米。墓室门与墓门以甬道连通,墓室周璧起券,先砌横砖13层,再砌竖砖11层,直至顶部,壁与顶起券处,还加砌砖雕莲瓣影作12个。上部的彩画还鲜艳夺目,洒脱精炼。

  在对室门的北壁上绘的一幅壁画,正中是三扇花鸟围屏一座。红色边框中绘盛开的山茶花,两只山雀在飞翔追逐。围屏两侧各绘一名侍女,西侧侍女高鬓广袖,从围屏后翘首张望。

  东西两壁各绘三幅壁画,每幅绘画侍女一人,间绘飞禽、花卉、方桌、衣箱、衣架等。北侧的一幅,绘一持乐侍女,双髻垂鬓,著圆领长袍,头微向北侧,手抱琵琶,南侧的一幅,绘一持钵侍女。西壁北侧绘一衣巾侍女,高髻,脸向南,身微侧,正 *** 出右臂转腕向后拢发,左手持红花包袱,身后侧置衣箱衣架,中幅绘的侍女,手部漫漶不清,不知所持为何物,身侧置一桌,南幅仅能辨认一侍女大致轮廓,西部均以漫漶不清。

  墓室穹顶正中绘莲花,四周用八条红色弧形宽垂带将穹顶分成八格,每格内绘白色飞鹤一只,间以流云,穹顶下部四周分绘头顶生肖象、身着宽袖长袍的人物十二个,均面对室内,拱手端立。

  此时勘测出墓室自起券处以下全部被淤土填塞,用了许多人力将淤泥清除后,发现墓室后部有砖砌束腰棺床,几乎占据了墓室的整个北半部,清理时,随葬遗物有的在棺床上,有的在棺床正前方,有的在棺床前西侧。根据墓室早被淤土填塞情况看,失落在棺床前的一部分随葬物,原先都应放置棺床之上。棺床右侧前方置墓主人韩佚墓志一方,无盖。左侧南方置韩佚妻王氏墓志一合。

  在棺床正中前沿部位上,砌小砖台一个,小砖台左侧发现有木盒与铁锈朽迹,并有少量骨灰,原来这里是存放有骨灰盒的。墓主人是火葬的。未见尸身和随身饰物,还是有些美中不足。

  然而,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发现墓志就是最大的收获。

 

  捶拓后展读墓志才知道,墓主人韩佚是韩延徽的孙子,曾经担任过营州(今辽宁朝阳)刺史、工部尚书、上京副留守加太保。爵位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他的父亲为韩德邻,是韩延徽的二儿子。他祖父韩延徽的名叫韩熲。韩佚墓志里明确他葬于先茔幽州鲁郭里,可目前八宝山殡葬管理处东部韩佚墓一带并没有鲁郭里这个地名,但一路之隔的南面,曾有一村名称为“鲁谷”,郭与谷音相近,应该是鲁郭,在近千年的称呼中变为鲁谷,在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