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庚辰的个人轶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4

创作《航天之歌》
2008年8月1日,是建军80周年的日子。从南昌城走出的人民军队,不仅在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经受了重重考验,在和平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同样收获了累累硕果,80年的历程,伟大而光荣。“从前我有一个梦,那是一个强国的梦,要让科学强盛祖国,祖国再不受欺凌。我曾漂洋过海,我曾苦苦追寻,我曾历经千辛万苦,为了祖国富强繁荣……”这是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的部分歌词,是全国政协委员、将军艺术家傅庚辰于2003年创作的又一力作。
傅庚辰12岁从军,至今已有59年军龄,可以说是国防绿伴随着他成长。军队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过去的岁月中,他创作了大批代表着时代精神、反映不同时期军人情怀、战斗生活的歌曲。《红军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等都脍炙人口,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深深地影响着几代人。如今他担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虽然已年过七旬,但傅庚辰将军仍以饱满的激情谱写着对军队、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情怀。6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下午,在北京黄寺一栋白色将军楼内,傅庚辰讲述了《航天之歌》——这部反映中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强大的大型声乐套曲孕育、产生的过程。2003年5月份,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召开主任会议。翟泰丰、栾恩杰、傅庚辰等几位副主任出席。会议期间,刘忠德主任提出要成立一个“难忘的歌艺术团”,由傅庚辰当团长。
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呼应说:“我们要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了,‘难忘的歌艺术团’是不是可以到我们那演出、慰问一下?”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过载人飞船呢,这是件大事啊!与会者闻讯都深受鼓舞,对栾恩杰的建议深表赞同。全国政协常委、著名作家翟泰丰则表示要尽快着手歌词创作。谈起初闻载人飞船的情景,傅庚辰将军眉梢上扬,依然难掩兴奋。他说,尽管当时距离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尚有几个月,但翟泰丰常委的创作热情很高,没过几天他就写出了一首《中国飞船是神舟》的歌词,请傅庚辰过目、配曲。傅庚辰阅后建议他请栾恩杰副主任看看。不久,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又一次主任会议上,翟泰丰将发表在《中国航天报》上的歌词拿给傅庚辰,再次请他谱曲。回去后,傅庚辰将见报的歌词删改后谱了曲,请总政歌剧团的歌唱家黄华丽演唱并制作了录音带。事隔不久,翟泰丰告诉傅庚辰说:这个歌很好,在作协的两个会议上播放后,大家听了很高兴,有的人都兴奋得快要跳舞了。
创作《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
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曾经创作过《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著名歌曲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再拾创作之笔,写下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和交响诗《红星颂》,以励后世。说起傅庚辰,普通民众也许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是只要说出《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雷锋,我们的战友》、《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歌名,上
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会哼上两句,甚至有许多人都是唱着这些歌长大的。傅庚辰几十年笔耕不辍,其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人。此次又受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宏大主题激励,回想自已曾经创作的抗战歌曲,屡受触动,从而迸发出创作的灵感。傅庚辰说,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抗战胜利六十年,一个是长征胜利七十年。他所写的《闪闪的红星》的音乐,广为接受。在此基础上,他此次把它整理成了一个四个乐章的交响诗,叫《红星颂》。第一乐章“话别”,第二乐章“映山红”,第三乐章“红星照我去战斗”,第四乐章“红星歌”,使用了影片里面三首歌曲,然后加上一些器乐曲,构成一首交响诗,反映红军精神。傅庚辰的两部新作品是在电影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谈到创作源泉,傅庚辰说,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是他两部新作中着重要表现的。列宁讲过,忘记就意味着背叛,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经受的那样深重的苦难,付出了三千万同胞的生命和鲜血,这是绝对不能忘记的。今天是历史的继续,要把历史上优秀的东西,精粹的东西,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傅庚辰创作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时间跨度四个月,在创作的最后一段时间,每天早上六点钟他就坐在写字台旁,但他觉得值得。该组曲除去原来的两首歌之外,另外新增加了五首歌曲,总共十二段,从第六段之后的主题是“忘不了”。第十二段是留给后世的故事,这是这次构思上很重要的变化,把《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忘不了》、《留给后世故事》这四首歌的故事“拧”在了一起,最后高唱中华民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结束全曲。
创作电影《雷锋》音乐
傅庚辰最初的成名之作是电影《雷锋》和《地道战》的音乐。他写《雷锋》的电影音乐时刚28岁,这一年对他至关重要。因为在此之前他还未被导演大“家”所承认。据傅庚辰介绍,电影《雷锋》中的不朽的音乐出台,还得益于一次不被信任。组织上先是分配他到了另一部片子的剧组,导演说他过于年轻,怕完不成任务,不予接受。无奈,组织决定他与《雷锋》剧组的作曲者对调。如此工作交流,让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他买了笔记本,把学习雷锋的所有计划、座谈采访记录、创作日记统统写在本子里。寒冬腊月,他到雷锋班当战士去了。他跟培养雷锋入党的指导员多次谈心,和战士们开座谈会,参观雷锋连队的陈列馆,到雷锋当校外辅导员的学校去找校长、女教师谈话,到鞍山、抚顺、本溪、营口等雷锋生活过的地方搜集资料和创作素材。那些日子,他的心被一种精神激励着,常常不自觉地眼噙泪花。经过一番生活体验,他的认识发生变化,他认为原来为影片写的主题歌《高岩之松》并没有完全反映雷锋的特点,只反映了雷锋高大的一面,而雷锋不是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的特点是伟大寓于平凡!影片的主题曲一定要写出这个特点。
于是,他重新构思,日思夜想,仔细推敲,写得很苦、很累。傅老说,一天夜里已工作到12点多钟了,仍没有结果,于是他熄灯躺下,可脑海里一直在翻腾;深夜1点多,突然脑子里浮现出一句词曲“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在心里反复咏唱,接着又是一句“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先锋”,下边没词了,但是他意识到多少个日日夜夜冥思苦想的音乐形象被捕捉到了,于是,乐思激荡,不可抑制,立即披衣开灯,一气呵成将主题歌旋律写下去。第二天清晨,他爬起来继续填词,《雷锋,我们的战友》就这样产生了。它不仅成为影片的主题歌,它的旋律也成为影片主题音乐。
1964年底,电影放映后,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东海岸到黄土高原,电影《雷锋》的主题歌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唱遍了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