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地名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09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具体名称:
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辖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关内道 凤翔府 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 洛 阳
汴 州 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东道 河中府 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
忠州
淮南道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苏 州 江苏苏州市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陇右道 鄯 州 青海乐都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2]
北庭都护府[3]
剑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岭南道 广 州 广东广州市 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
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第2个回答  2017-10-06
幽州,长安,洛阳,并州等等。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
唐朝与当时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第3个回答  2017-11-17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具体如下:
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辖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关内道 凤翔府 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 洛 阳
汴 州 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东道 河中府 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
忠州
淮南道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苏 州 江苏苏州市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陇右道 鄯 州 青海乐都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2]
北庭都护府[3]
剑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岭南道 广 州 广东广州市 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
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第4个回答  2016-03-09
唐朝行政区大体上继承隋朝晚期的郡县制,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唐朝的州继承隋朝制度,然而有时改郡为州,有时改州为郡,并且对州县进行整并。唐朝的府有三种,共有府、都督府与都护府,地位均不同。府是将京都、陪都及行在的州提升其地位的特别第二级行政区。最早是开元元年升长安、洛阳与太原三都所在的州为府,之后陆续升各地陪都和皇帝避难的州为府。都督府有时又称总管府,主管军事,不理政事,多设于国内要冲之地,每府督统数州。贞观年间,全国共有四十一个都督府,除了京畿九州外,其余隶属都督府。都护府用以统理、册封归顺外族的行政单位,算是外族的自治单位,共有六个以上的都护府。有些因为地位重要,升级成大都护府以统管其他都謢府。其下有若干都督府和州,称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刺史,大致上由外族酋长担任,而都督府和州的长史则由内地人担任。
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是为贞观十道。武后时设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抚使和十道按察使等监察官,当时为临时派遣、没有固定治所。开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京畿道,从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开元十五道,每道设立的观察使,有如汉朝的刺史,也设立固定的治所,正式成为十五个监察区要行政区分布:
1.监察区的十五道: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
2.六个主要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旧称燕然、瀚海)、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旧称金山)与其他时间较短的都謢府: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东夷都护府、保宁都护府
唐朝后期的行政区划形成节度使、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节度使最早于唐玄宗前期设立,以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开元、天宝时期共有十镇。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为了安抚拥有兵权的安史降将,唐室册封他们为节度使。而为了防止他们叛乱,又在各地设置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掌控地方军事、政事与财政,又被称为藩镇。当中央衰退时,这些藩镇都呈现半独立的状态。唐德宗时期,河朔一带的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唐德宗逃到汉中,最后是与藩镇妥协才平定乱事,这也使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加深。唐宪宗年间平定一些藩镇,使得各地藩镇继归顺中央,当时共有元和四十八镇。唐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又再度叛乱,但是中央系的藩镇大致上是服从中央。直到晚唐时期,唐朝因为黄巢之乱已经彻底崩溃,除京兆府和河南府外,其余都分成四五十个半独立的藩镇。最后唐朝就亡在新兴藩镇朱全忠的手中。而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而已。
地方行政区方面,州级政区多称“州”,有刺史,少数称“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县级政区以下按照乡里制设乡与里。百户人家为一里,由里正管辖;四家为一邻,由邻长管辖,五邻为一保,由保长管辖,五保为一里,由里正管辖,五里为一乡,由耆老管辖。一自然村为一村,设村正。在城市聚居区域以坊代替村,设坊正,和村正同级。在边疆、京畿、军事要塞等重要地区设立都督府,由武官都督兼管多个州郡的军事和民政。
第5个回答  2012-11-03
州下面还有郡或县!
州是唐朝最重要的一级地方政权,除三府外,全国地方遍置诸州。州长官为刺史,刺史是亲民之官,天子颇为重视。州按户口的多少分为三等:四万户为上州,三万户以上为中州,三万户以下为下州。除上中下等以外,还有辅、雄、望、紧之分。京师之地辅弼君王,故治「辅」,如同汉之三辅。其余则依地理环境的远近美恶而分为雄、望、紧。京都所在称「京都府」,国内重要卫戍地区称「都督府」,边疆冲要地区称「都护府」。京都府的设置始于开元年间,为京都、陪都或行都所在,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凤翔府等,最多达到十个。府是州的别名。著名的「三都府」是指京兆府、河南府与太原府,河南府为东都,太原府为北都。三府长官置牧,规定「亲王遥领」,实际的行政长官是府尹。州刺史的职权在概括来看是和三府的牧尹相同。在安史之乱前,唐代地方政府组织比较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得当,但随着中央政治黑暗,安史之乱便转变成各节度使的横行与割据。

州之下为县。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又曰赤县,城外曰畿县。又依地域的不同,有望、紧之别。还依户口多少分为上、中、中下、下四等。每县置县令一人。县级行政机构在封建国家运作上有相等地要的影响。唐代在县令职掌中规定,县令要「养鳏寡,恤孤穷,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之疾苦」。县令下之官吏分为三部份:一是司户佐,掌田、户、赋役,为国家征收赋役而设;二是司法佐,掌刑法,三是博士,掌教育。按《唐六典》定制,诸州中县编制定,县令以下官吏共计五十二人,如果县的户口超过四千户,则县吏可以增加七人(《唐六典.诸州县令》),另有学生二十五人,行政组织机构精简,职掌明确。

乡、里、保、邻
县以下的基层组织是乡、里、保、邻。四家为邻,五家为保、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亦称「父老」)一人,里设里正一人。里正由地主富户或六品以下勋官担任,负责查核户口,收授土地,监督农业生产,征敛赋役。五百户以上的市镇设坊,置坊正一人;城郭外设村,别置村正一人,村满百户以上的增置一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