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水下古城的城市面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狮城有五座城门,即东门(兴文门)、南门(向明门)、小西门(康阜门)、大西门(靖武门)、北门(拱极门),各门之上都建有城楼。城楼顶覆盖巨块石板,四面砌之以砖,两侧开拱门,骑在城墙上。城墙西北角及北半段循山而筑,地势高峻,尤为壮观。城内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直街、横街等主要街道。东街、北街与直街交会处为县署门前广场,最为热闹。
狮城内主要有王、姚、余、方、胡、汪、黄等姓族聚居。狮城作为古徽婺一隅,也深受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影响,能工巧匠无数,人文古迹很多。北门有西庙,南门有城隍庙,直街西首有三圣庙,小西门烈桥头有康王庙,大西门内儒学前有孔庙和东岳庙,规模都比较大。还建有多处节孝、功名、功德坊和各姓族宗祠等。
在北门城内后山上有一口古钟,重3000斤,是元代至元十六年(1270年)十月遂安洞神宫道土黄智远募金铸成,击之声闻10里,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战机常来邑境轰炸,此钟曾作空袭警报之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冶工刘允元还铸大鼎一座,高丈余,立于康王庙前。东门外有天主教堂一座、东庙一座。离城二里许的史家村旁山丘上有七层宝塔一座,叫奎文塔。南门外的阳村桥系明代石桥,位于郁溪与武强溪交界处,系九孔桥,也叫九门桥,单孔跨度达8米多,由明代兵部侍郎汪乔年出资兴建。武强溪沿的“金公堤”,是民国十年(1921年)知县金乃光倡建。
狮城在历史上就设有书院、养济院和育婴堂等文化设施。清末以后,相继创办了贞文小学、台鼎小学、师范讲习所、卫生院、县立通俗教育馆(后改民众教育馆)、狮山公园、公共体育场(在儒学),后又增设简易师范和初级中学。解放初增设了电影放映队和群众文化馆。
狮城有“元宵三闹”(即板凳龙、百子灯、台杠)和“七、七鬼节”等民俗闹节传统。
城内商贸繁荣,先后有典当(民国十七年停业)、盐栈(承销官盐)、南货、京广洋货、烟酒糖、成衣、药材、图书、照相、染坊、灯笼、雨伞、面馆、理发、镶牙、水果、熟食等各色商号店铺。民国二年(1913年),遂安国货商场在狮城开业。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设普明电灯厂,可供650只15瓦电灯的用电。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民黄华生开办裕华制皂厂。另又有人办起了火柴厂。解放以后,增设碾米加工厂,扩建遂安电厂。此时,狮城工商企业共有85家,其中工业方面,有电力一家、食品一家、纺织一家、其他三家;手工业方面,有特产加工十五家、其他十四家,饮食服务及其他二十家。其余多为小商贩。 狮城交通水陆皆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月,淳(安)遂(安)开(化)公路动工兴建,当年路基筑就。次年九月通车。汽车站设在狮城北门外,东至淳安县境30公里,西至开化县界31公里。内河航运,主要是遂安港,舟楫往来,经淳安港口水埠中转,上溯徽州,下达杭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县人王思洪集资,在狮城城南武强溪建成有十一个桥墩之长桥,取名“钟义桥”。后来在狮城南门外又增设一木桥,桥面宽阔,行走方便。这两座桥是往来南乡必经之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