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农村人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不是感觉生活在底层,而事实确实如此。在农村,不论是教育,医疗,交通都是十分不便的。这两年稍微好一点了,但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特别是看病就是个大问题,在农村基本没有医生,有病了只能到城里去。有个头痛脑热连个药也抓不来。

象我们定西通渭县,一个村七八个自然村只有一个村医,还经常找不到人,有些人感冒了只能喝两个荷包蛋进行发汗,或者干脆抗着,有些老年人越抗病越严重。

你说农村人是不是生活在最底层?

不是感觉,而是事实如此。

不是感觉,是现实!

还是由于我们农民的收入低,以前常年处在温饱线上,根本没有余钱用于改变自己。

因此,农民给人的感觉就是土和穷。

比如,就拿穿衣来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农民常年累月就那么两三身衣服,由于下地劳动,新衣服舍不得穿,每天土里来土里去,跟城里人相比,在穿着上就落下风。

再一个,农村相对闭塞,在见闻、知识、吃穿住行等方面都比不了城市人,

因此,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多农村人依然是 社会 底层。

农村人是与泥巴打交道,满身都沾上泥巴,农村人每天都是重体力活,汗水流了一身又出一身,农村人直接与太阳打交道,越是大热天,温度越高,越是在地里干活,黑衣服变成了白色的地图,味道难闻。

农民辛辛苦苦,劳劳累累一辈子,没好好休息几天,到老了也没有生活保障,干部退休有工资,老师退休有工资,工人退休有工资,就只有农民退休没工资。

你能有这样的感觉说明你已经长大到一定年龄,或者接触到现实。因为你以前一直生活在浓浓的爱意家庭氛围之中,人总是要长大的。世界上最真的爱是父母之爱,站在国家立场最真的爱是祖国之爱,祖国爱人民,人民爱祖国。这样的相互之爱才谈得上可持续和生命力。

底层的农民可以把自己的委屈和辛劳当作是国家之大,像父母一样总有顾及不到自己孩子的时候,是暂时的。孩子只能在慢慢等待他们的关心并努力着,这就是农村底层人民的宽容和善良。

前几天看了一个新闻真的是非常感慨,说有三个搞装修的农民工,中午去一家老面馆吃饭,然后店主因为他们是农民工,身上的穿着不太干净,就将他们赶了出来!

而且根据新闻上的报道来看,这个店还不是第一次因为歧视农民工被举报!

如果是西装革履一副“老板派头”的人进店消费,店主可能这样做吗?

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农村人在 社会 底层的一个真实写照。

农村里现在的50、60后,初中毕业甚至是小学毕业的人都不是太多,那些年代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无法接受更多的教育!

所以,就只能流大汗的种地,或者下大力的去城市打工。就因为这,被一个叫做王福重的高级知识分子给批判了个一文不值!

像70后以后的这些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是更多的都是在城市干的最基础的生产和服务行业,劳动报酬低也没有更多的福利,甚至周末和假期都没有!

虽然都在宣传说职业没有贵贱之分,但人在潜意识里不是这么认为,不然“国考”还能这么吸引人?

就跟上面讲到的面馆老板拒绝农民工进店消费一样。

我讲一个我至今也忘不了的关于我和我老爸的一个事情!

21世纪初,很多农村人并没有跟城市生活有太多的交集,忽一进城都有些不适应。

那时候刚上大学,因为买个书包,然后老爸带我去城里的店铺,不论是农村赶大集还是城里,消费的时候都得讲讲价,当时老爸说了个词——“不懂”用我们这土话叫“不盹(dun)”,然后店里几个人一阵笑,那个语气就是很让人难以接受!

比如我们自己, 看到有钱有势的多半都有自己不承认的心生仰慕,而看到拾荒者或者拉着板车的,也很容易产生同情!

仰慕和同情,有时候就是因为势利认同带来的阶层划分,遗憾的是农村人大多都在值得“被同情”的阶层里!

这个不是感觉,是事实!

社会 发展迅速,以经济为前提的当今,农民最累最苦。辛劳一年,收入跟不上白领的月收入。粮食价格上不去,地里各种投资日增。首先做为农民,自卑,自叹不如。这也是很多农民弃地务工的原因。

生存环境差!医疗、教育、交通等等各方面和城里不可同日而语!

孩子从上幼儿园到中学,就和城里的孩子拉开了距离;老人看病一大难题,一般村里连医生都没有,感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