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赶在太阳落山以前》有感:一十六载,再相逢时,少年已然而立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2001年3月,我的恩师北雁(笔名)来到太平中心完小任教,担任我们班主任执教语文课,那时的我,刚好是四年级下学期。

2017年3月,我在深圳回杭州的飞机上,读完了恩师的小说《赶在太阳落山以前》,望着窗外机翼上不断闪烁的灯光,几颗泪珠顺着我的脸颊滴落了下来。

此时的我,按虚岁来讲已是28,而立之年近在咫尺。

一晃十六年哪,听惯了“十年”这个字眼,当我猛然发现,恩师与我认识已有十六年之久时,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在拜读恩师作品的过程中,那些发生在与恩师相处岁月里的许许多多事情,如同电影倒带一般,一幕幕又都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竟没有一点点陌生感。

两年半的时间,对于那个年纪的我们,是那般的漫长;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却又这般短暂与如此怀念。

恩师主编的《曙光》杂志,依然清楚的记得他和老师们在教室门口油印时的画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封面就像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一般;恩师组织我们与市里的孩子们通信,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接触到了山以外的世界,还有我的小学同学们,都是那么的开心、激动;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恩师为了能让我把字誊写得工整一些,陪我一遍又一遍的重写直至深夜,他只是想让他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上找到多一点的自信……

是的,读完《赶在太阳落山以前》,觉得自己似乎又将小学那几年的时光重温了一遍,虽然我知道这十六年里,我的恩师,我的每一位同学,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不仅是模样,更重要的是大家彼此的生活经历。在我小学毕业以后,陆陆续续也见过班上的一些同学,可大部分时间都是路途中的偶遇以及不知所措的寒暄,接着一声“再见”之后,便是后会无期。

当我要翻开恩师的《赶在太阳落山以前》这部作品之前,我便提醒自己,一定要以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来看到这部作品当中所要反应的西部教育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但我还是没有能够做到,而且很快就将自己带入到了作品之中。我会回想起生命中经历过的许多人许多事,我会想起小学时候大家每一个人的笑脸,我也会想到自己从云南到北京,再到杭州,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思绪仍旧凌乱。虽然心里有种强烈的欲望,想要去表达什么,或者想要去找到什么,却很无力,也很无奈,

其实,在我的家乡,有许多地方的孩子,依然过着像恩师作品里所描述的日子,上着如恩师所经历的小学,而如何能够去关注到他们,或者说帮助到他们,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或许也是恩师写这部作品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吧。

在我看来,孩子们最缺的并不是多么好的教室,多么漂亮的文具,多么好吃的午饭。他们最缺的是,有一位好老师,能够认真的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的不同,能够坚定的相信他们,生活一定能够被改变,山再高也阻挡不了他们要走出去的脚步。

恩师在我毕业后的这些年,一直都在鼓励着我,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从最初的书信联系,到如今的电话交流,恩师总是告诫我不要停止阅读,不要停止写作,我知道恩师这是在提醒我,不要放弃,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结果不一定都是好的,但起码自己不会觉得遗憾了吧。

我想起了恩师的另一部作品《云横点苍剑气寒》,是一部武侠小说。恩师虽然外表文质彬彬,书生气十足,却也是侠客心肠,书中文字大有仗剑走天涯之势。而更我让我感动的是,恩师亲自将他的作品送到了我的家里,我仅仅是他的一位学生,何德何能啊。不能不说,遇上我的恩师,实是三生有幸!

《云横点苍剑气寒》这本书,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放置于我的床头,从高中,到大学,再到如今,这本书也未曾离开过我。

繁琐冗杂的写了这么多,却也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完全,有些情绪,或许真的不是文字所能承载得了吧。

一十六载,再相逢时,少年已然而立年。

恩师曾经是少年,作为学生的我也曾有过年少,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仗剑走天涯的梦想时光。哪怕岁月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努力,在努力一些,为自己的初心留多一点点的空间,哪怕迷途,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庆幸的是,在我的记忆里,恩师依然是那个笑声爽朗,意气风发的书生,而我,依然还是他的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