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关于书法作品中落款的问题!!!

毛笔书法中落款该怎么写?我看到书法家的作品落款都是写的什么什么年,有丁什么的乙什么的等等,还写着岁在什么年,最后盖的章!!落款该怎么写呀?那些丁什么乙什么都代表什么年呀???
是不是还要把配合起来的60个干支背过呀?有点不明白,怎么算呀?比如今天2011年2月18日,就是辛卯年 庚寅月 甲辰日,这是怎么算的呀?尤其是月和日就更不明白了!!!请教!!!

书法作品是传统文化嘛,所以纪年都用中国“天干地支”的方法。一个天干加上一个地支来表示一年,可以保证六十年不重复。比如今年就是“辛卯”年,明年就该“壬辰”年了。纪月、纪日也都可以这样用。比如今天2011年2月18日,就是辛卯年 庚寅月 甲辰日。有时候不写几月,写“新正”、“上春”什么的表示一月,“大壮”、“仲春”什么的表示二月,等等等等写法,追古人风范了。

下面说说落款的常识,都是一般情况哦,特殊情况另有规矩的。

书画作品的落款分“双款”、“单款”两种,双款分上下款,上款写在右上半部,下款写在左下半部,上款写作品的名称、出处、要赠予的人,下款写作者名、创作地点、创作时间。不写上款的就是单款了,单款的内容里也可以把上款的东西写进去。什么感想啦、随笔啦、创作原因啦,也都可以写在下款里,也可以啥都不写,就一作者名,这个叫“穷款”。

创作之前要先想好落款的事情,留出合适的空白来,可以上紧下松,绝不“下紧”。

落款的字体讲究“文古款今”,简单说就是尽量用行书吧。

这么说是说不清滴,真要学这个的话,还是找个老师规范地学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18
1、记年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
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56、巳末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戊60、癸亥
干支次序表
2、记季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yíng)、三夏、九夏等。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等,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3、记月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4、记日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1)三浣(huàn)记日
所谓“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月相记日
所谓“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3)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
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老人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第2个回答  2011-02-18
1.书法落款中的年都是农历纪年,也就是用天干地支排列组合表示:天干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用天干地支依次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比如“2010年”农历是虎年,也就是庚寅年,“2011年”往下排就是辛卯年。
2.落款一般是对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作者以及内容的说明,最后盖的是名号章,一般一阴一阳,切记一点,落款的时间都是按农历计。比如启功在2010年三4月25日在济南创作了一幅作品,按农历是三月十二可以这么落款:“庚寅年孟春启功书于泉城“,或者“庚寅年启功书”,也可以落穷款“启功书”,内容可以根据章法灵活掌握。
第3个回答  2011-02-18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出山网温馨提示
第4个回答  2011-02-19
辛卯年春月某某书(今年这么写)
我是学书法的,这么写就行,不用背什么天干地支,每年看看日历就知道了,日历上都有。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