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如题所述

所谓“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之间有着较大差别。体感温度简单说就是人主观感受到的温度,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体感温度也有别。

根据美国炎热指数的标准,在相同的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例如同样是30℃,当相对湿度只有50%时,体感温度达到31.1℃;而当相对湿度达到90%,体感温度会飙升至40.6℃,比气象温度高出10.6℃。

此外,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具备的身体条件不一样,感觉到的温度也会不一样。

人处在公园里还是水泥路上,处在通风还是密闭的环境里,对温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穿白色衣服还是黑色衣服,在阳光照射下,对温度的感觉会不一样;人所进行的活动、拥有的心情也会给体感温度带来影响。

可见,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扩展资料:

体感温度所受的因素影响:

体感温度受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的影响,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但气温高低可以作为人体冷暖感受的一个参数,这也正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

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例如在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体感温度≠实际温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5

外界的环境千差万别,人的感觉很难屏蔽外界的干扰。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可以认为“体感温度”就是人主观感受到的温度。但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体感温度自然有别。但是总体来说,影响体感温度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就是相对湿度,因此体感温度就是“掺了水分”的温度。 根据美国炎热指数的标准,在相同的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

扩展资料:

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

一是气温,即是天气预报的温度;

二是湿度,很多时候温度比较高,但是湿度比较小,人体不感觉到难受,因为人的体表的水分被高温所蒸发掉而比较干爽;

三是风速,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觉到气流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温度虽然比较高,但是比较干爽;

四是辐射,太阳辐射直接照射到人,会感觉到难受,如果在树阴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辐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的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

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假如说站在地表比较热的地方,热地表的蒸汽蒸得人难受,假如地表是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是湿地,体感温度就大不一样。

夏季外出时,不少朋友感觉到地面温度较高,超过了天气预报的气温,甚至有“烫脚”的感觉。是因为随着高度的降低,温度呈迅速升高趋势,加上地面物质(如柏油路面)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地面温度比天气预报中的1.5米高处的气温高出10~20℃是正常情况。

例如,有专家做过夏季中纬度草原地区不同高度上6天平均温度日变化,结果为:凌晨(4~6时),地表0.1米、2米、100米、400米5个温度数值的差别不大,地面与400米处的差别最大为5℃;但到中午和午后(12~14时),地面与两米处的温度差竟超过10℃。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体感温度

人民网-明明温度不高怎么还是觉得热?都是体感温度惹的祸

中国气象局-夏季体感温度与预报温度区别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一、 谈到体感,就不得不提到“感觉器官”
  人有很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皮肤.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中“皮肤”和体感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皮肤包括在外观感受器当中,外感受器包括:皮肤、粘膜.等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
  其中,人体用来感觉温度的器官,①在外周温度感受器是:皮肤和某些粘膜上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②在内中枢温度感受器 :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都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温敏神经元;在温度下降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冷敏神经元.中枢温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经脑和脊髓的血液温度变化,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将冲动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二、产生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的原因:
  理由概况: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

  ①先是外界环境温度感觉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才会让身体感觉到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作出体温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反映时间因素】
  ②分析发现在风力级数为四级的时候,体感温度有一个向下的波动.【风力因素】
  ③分析发现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客观原因】
  ④分析发现人的心情也能让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主观因素】
  
  三、现实生活中的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的案例以及分析:
  ①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
  ②再举更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刚刚做完剧烈运动,尽管开了空调的房间实际温度已经22℃,但是还是觉得很热,感觉房间不凉快,感觉还是30度了.
  ③心情太过于惊慌,收到惊吓,或者遇上悲痛欲绝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很冷冰冰.当在打游戏或者是考试,全神贯注处于紧张的状态下,突然停下来,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就会冒汗,尽管温度不热,但是让人感觉还是很热.
  
  四、专家分析其中的原理:
  空气对热的吸收会受到相对湿度及其密度影响;而风速会影响到与人体表面可以接触到的空气的分量,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所接触的空气会增加,所以其所带走或带来的热量亦相应地增加,这现象便是“风寒指数”.因此,在天气报告里,会把这两个变量带来的影响计算进“酷热指数”里.一般来说,当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都会使酷热指数增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8-13
第4个回答  2020-03-1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