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20岁叫什么

如题所述

古代女人20岁叫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指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举例:

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姚鼐《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阅 归熙甫 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双方 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李年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0-15

古代女子二十岁叫桃李年华。

原指桃李开花的季节,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华,比喻青春年少。常用“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形容女子,初夏还不是盛夏的样子,所以桃李年华就用来代指二十岁的女子。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岁到二十四岁的称谓

1、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3、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

4、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

5、志学:十五岁。(《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6、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8、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9、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0、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摽梅之年。

参考资料:桃李年华—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2013-09-21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1
姑娘
第4个回答  2013-09-21
叫老女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