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张掖这个名称的来历

如题所述

张掖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掖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张掖本来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盘,故被称为觻得,汉朝改其名为张掖,意思是伸张中国的臂掖,“以威羌狄”。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

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作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国家1986年颁布中是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扩展资料:

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历来为河西走廊重镇,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

整体处于古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桥的咽喉要道和西进新疆、北入蒙古的战略要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

在张掖东南面的草原,你能看见最为震撼的万马奔腾之景,雄健的山丹马由远及近,马蹄嗒嗒,尘埃滚滚,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不远处的祁连雪山光芒如昔,不舍昼夜地滋养着这片草原,让它成了世界上最大、历史最久的马场——山丹军马场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积约510多平方公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8

历史

据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西至于流沙”,“流沙”即位于张掖居延县(《汉书·地理志》);西汉时期霍去病曾在此大破匈奴,后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张掖郡。

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因水土宜人、物产丰富,而被称为“金张掖”。

地理

张掖东邻武威市、金昌市,西连酒泉市、嘉峪关市,南靠祁连山,北接合黎、龙首山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境内有沙漠、戈壁、草原、原始森林等多种自然景观。

扩展资料:

张掖市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万。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截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122.93万人。有汉、回、藏、裕固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少数民族。

张掖市是国家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

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誉。

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2016年11月,张掖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张掖地名源自“伸张国掖,以通西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张掖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张掖本来是匈奴觻得王的地盘,故被称为觻得,汉朝改其名为张掖,意思是伸张中国的臂掖,“以威羌狄”。

炖煌之取义大盛,并非实指其时郡治之城市规模的大盛,而是用以象征汉朝的文明道德犹如日月之光辉一样大盛。故其首字应以从火的炖或焞为正,无火字旁的敦为俗写假借。两郡的命名显示了汉武帝文武并用、刚柔相济的雄才大略。

扩展资料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

张掖市是国家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誉。

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5
张掖城的来历
说起张掖城的来历,那已经是二千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西汉名将霍去病两次出兵,完成了河西归汉大业。之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建立了张掖郡,郡治角得。但是,角得究竟在何处,至今无考,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张掖城不是角得古城所在。那么,现在的张掖城建于何年何月,这也是一个悬案,史书无载,民间倒是有这样的传说。
  
  老张掖城就是现在的黑水国(张掖城西北)。一场铺天盖地的黑风,埋没了盛极一时的角得城,人民流离失所,郡王忧心如焚,他在为重建新城而焦虑。新城空间选在何处才能保其房安,这可不是儿戏的事情。派出了不少选城的官员,也提出了许多选出的城址,但前车之鉴,郡王也不敢贸然行事。
  
  一天,西边大路上蹒跚走来一位云游和尚。有臣建议:云游高僧,见多识广,何不请他一唔?!郡王也觉得有理,就派人把那和尚请来。郡王提及为选城址发愁的事,和尚笑道,区区小事,这又何难。他说:这里有铜钱一枚,我在一个地方把它埋了,你们派人去找,只要找见铜钱,城址也就找见了。郡王一听十分高兴,城址之事有了着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转念一想,岂不荒唐!小小铜钱,这和尚埋藏起来,要寻着它,实在是大海捞针。心里虽然不悦,碍于和尚情面,也只好依言而行。
  
  和尚埋了铜钱,等于选定了城址。在他来说,也属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却苦了找铜钱的人。郡王有令,不得不寻,真正寻去,又无处去寻,真是狗吃刺猬---无处下爪。没办法,兵民齐动手,挖地寻铜钱,其间劳苦自不待言。但是,挖地三尺,铜钱又到哪里寻去?
  
  突然,有人飞报郡王,大路上走来一个道士,扬言能寻得铜钱。郡王得报,传令带请来见。郡王见了道士,百般无奈,也就百般小心。道士倒无所谓,谈笑风生,面无半点难色,海阔天空一番,方才转入寻找铜钱正题。道士向郡王要了一根半尺银针,别无它求。郡王也不敢多问,不知道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道士手拿银针,一直往东南方走去,一路上也不言语,只顾走路。随从陪着小心,人前马后,不敢有丝毫冲撞。一时三刻,来到一个去处,但见芦苇阵阵,溪流潺潺,沃野平阔,燕舞莺歌。道士停住脚步,取出银针,直冲冲向地下扎去,然后召唤随从动作。随从忙不迭地刨去沙土,露出铜钱一枚,那银针不偏不倚,刚好扎在铜钱眼里,再验铜钱,正是和尚埋掉的那枚。自然张掖城的城址也就选定了。
  
  郡王马上传令,以这一点为中心,向四面扩展,重建张掖城。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现在的张掖城的来历。
  
  据说,埋铜钱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鼓楼门洞内的十字交叉点。这一点是张掖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轴心,上承乾,下依坤,六面熠熠生辉,成代炎炎永昌。

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取"张国之臂掖,断匈奴之右臂"的意思,定名张掖郡至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4
我爱我的故乡张掖,美丽的戈壁江南。
张掖在远古时代,是一条西与大西洋相通,东和太平洋相;相连的长条形海洋。2亿多年前的地壳运动,使祁连山从海底升出水面,8千万年前再度上升至4500米以上,到距今约4千万年前,祁连山下成为一望无际的沼泽。据《张掖县志·地理志》说:张掖在洪水时代,完全为一大湖,弱水泛滥其中,各水.泉水悉固注之,无所谓大陆也。禹导弱水至于合黎,居民始有耕地。

从山丹县的四坝遗址.西屯村遗址的城西村遗址,高台县的红崖子遗址,民乐县的东、西灰山遗址,张掖市的黑水国遗址的平原堡遗址中出土的磨制石器,制作细腻的陶器,炭人了粮食以及猪、羊、牛、鹿的齿骨和烧焦的碎骨、原始的石祖、医疗用针石和纪事的刻骨看,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后期,张掖先民已在这里活动。从《尚书――禹贡》的记载看,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时,张掖属雍州。自汉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西周时期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初次出使西域经河西走廊时,曾在张掖一带被匈奴逮捕,后得间走脱,顽强西行,历经艰辛十余载,址至武帝无朔三年(前126年)方复命而归。为了彻底结束匈奴族在河西的统治地位,沟通西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自陇西出击,一逾焉支山,再逾祁连山,驱匈奴于河西之外。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前后,汉王朝在河西相继设置了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当时,在河西四郡中,张掖一郡尤为重要。据东汉著名学者应邵考证,汉武帝之所以起名张掖,意在"张中国之臂掖(腋)",以求通商西域,切断匈奴与吐蕃的联合。正因为如此,匈奴人才在失去张掖及河西之地时惋惜“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河西四郡的建立,中亚等广大地区的联系和开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奠定了基础。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率领庞大的使团再度出使西城时,就是从畅通无阻的河西走廊通过的。所带"牛羊数以万计,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从此一条迭经数十代,历时十千余载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友谊之路正式开通。

王莽篡汉时,将武威改为张掖郡,将张掖郡改称设屏郡。公元前25年,东汉的窦融入主河西后,又将河西郡恢复旧名。自汉武帝设郡至汉未三百多年间,河西走廊一带同内地商队往来频繁,络绎不绝,作为丝路要邑的张掖因此而逐渐繁华。正如清代诗人形容的那样:黑河如带向西来,河上边城自汉开。……牦牛互市番氓出,宛马临关汉使回。"西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政权先后据有河西诸地。公元401年匈奴贵族沮渠蒙逊起兵占据了张掖,并以张掖为都城建立了北凉政权,历时39年。

南北朝时期同,北魏拓跋焘打败北凉后,因见河西一带"水草丰美,用为牧地,畜甚繁息,橐驼半之,牛羊无数。"遂置张掖军于此,后改为郡。至西魏时始改张掖郡为甘州,此后,甘州一名沿用数朝。今天甘肃的省名,就是取处甘州和肃州(酒泉)这两个地名的首字合成的。北周复称张掖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河西走廊一带迭经各少数民族所有,两汉时期一度繁兴的丝绸之路相对冷落。

公元七世纪初,丝绸之路再度中兴,西域各国商客纷纷同中国进行贸易。一时间,张掖成为东西方贸易中心。为此,隋王朝曾在张掖设市,并派朝中大臣裴矩亲往张掖主管西域互市。裴矩在张掖任职期间,每逢西域客商来张掖,必亲自前往采方西域政教、风俗、山川、交通,物产等,并于隋大业四年(608年)著成《西域图记》三卷,叙述四十四国事。但遗憾的是这部具有多方面指南意义的图书已失传。609年(隋大业五年),隋炀帝为使今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吐谷浑臣服,彻底消除他们对西北地区,特别是对河西丝绸之路的威胁,亲率大军自长安出发,发动了对吐谷浑的反击战,在覆袁川(今黑河东贫)大败吐谷浑,震摄了西域各国。战后,隋炀帝为扩大胜利影响,进一步安定西部边疆,曾亲临张掖,在此接受了西域27国国王使节的朝贺,召开了由27国参加的会议。会议,朝贺期间,隋炀帝令张掖,武威女子穿着鲜艳的服装,带关华丽的首饰,载歌载舞,以示中国之强盛。

唐初,张掖仍称甘州。随着国内封建经济空前发展,丝绸之路更加繁荣。这一时期,"凉州岁食六万斛,……而甘州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河西咽喉地,……地广粟多,……屯田广夷,仓廪丰衍。瓜,肃以西,皆其,一旬不往,士已朽腹,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这些描述,反映了当时张掖在河西所处地位的重要以及张掖的经济发展状况。

安史之乱后,民族战争频繁,唐王朝国势衷微,河西一带先后沦于吐蕃、回鹘。兴成于汉唐间近千年的丝绸之路随之衰落。当“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成为历史。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政治中心的逐步东移,以及造船,航海事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虽然仍维持不断,但其重要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海上运输。到了元代,由于蒙古族的西征,使中亚,西亚的经济,文化遭到很大破坏,丝绸之路从此衰落。元代,在张掖置甘肃路总管府(后改为甘州路总管府)、甘肃行中书省,以控河西诸郡。明初,明廷再次营建长城,并将长城分数段,称为九边重镇,以可防守边之职。在这九镇之中,最西边的一镇名曰"甘肃镇",镇设张掖。其时,甘肃镇领一关,全长1600多里。同延缓,宁夏两镇合称陕西三边,拱卫着明王朝西北部边疆。此时,明延还在张掖设置了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至此,张掖这座历史上的丝路商贸城市,成为要塞之地和中国西北部的边疆重镇。随着张掖军事地位的加强,趋于安定,加之军垦,张掖的农业借黑河山丹河灌溉之利,到明中后期时获得了很大发展,甘肃巡抚都御史陈裴诗云:"金川傍张掖,弱水及仙提……风景江南似,人家塞北嬉。"自此,张掖有了"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