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使用防晒霜对皮肤有伤害吗

如题所述

过度使用防晒霜对皮肤有伤害。

防晒霜并非涂得越厚越好。日常使用防晒霜,人们的惯性思维会觉得涂得越厚越好,就像冬季穿衣抵御风寒一样,认为穿得越多越暖和,但事实并非如此。 

通常防晒霜的质地都比较油腻,若是在脸上涂很多层,就会造成面部毛孔堵塞,反而不利于肌肤的排汗散热,甚至还会长出痘痘或粉刺,时间长了还可能使皮肤感染。所以,涂抹防晒霜也要坚持适度适量的原则,过多或太少都不合适。

扩展资料:

使用防晒霜注意事项:

1、涂一次防晒霜不能持续防晒一整天。一般防晒霜只能保护你免受紫外线伤害大约两小时,过后就没有多少防晒效果了。所以,为了防止晒伤、皮肤老化甚至癌变,需每隔两小时涂一遍防晒霜。

2、即使不暴晒,也要涂防晒霜。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在泳池、海滩等暴晒的地方才需要涂防晒霜,实际上,每天走在街上、开车这些日常活动都会使皮肤暴露在阳光下,同样需要涂防晒霜。

3、喷雾防晒霜易燃。使用防晒喷雾时,需要远离火焰(如煤气灶、烧烤架等),因为防晒喷雾是易燃的,很可能会导致烧伤。防晒喷雾的另一个缺点是容易喷不均匀,导致有的皮肤得不到保护。

参考资料:人民网-涂防晒霜踩到这几个雷区 只会让你越来越黑

参考资料:人民网-涂一次防晒霜不能持续防晒一整天 防晒霜作用只有两小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8-14

您好,知我药妆肌肤顾问很高兴帮助您。

  关于防晒霜是否安全可谓是流言不断。从防晒霜可能致癌、使皮肤老化等等不一而足。那防晒霜是不是真有这些危险呢?这包含两方面的考量:1.防晒霜本身成分是否对皮肤有害;2.在防晒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是否有潜在危险。

  从第一支防晒霜问世至今70多年间,防晒霜经历了不断改良。如今经过FDA验证的防晒霜主要成分有16种,能通过FDA近乎严酷的繁琐审核,其本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相当保证。

  但是化学防晒剂在长时间的光照下,往往会产生能量较高的自由基。自由基有损伤DNA、氧化脂质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肌肤老化的原因,这也是防晒霜最大的安全隐患。

  一份研究表明,二苯甲酮-3,桂皮酸盐,奥克立林(Octocrylene)这三种成分(都是防晒霜最常见的成分)在透过角质层之后,被光照60分钟以上会产生比未涂防晒剂时更多的活性氧。而二苯甲酮-3非常容易被吸收,所以产生危险的可能也比较大。因此,欧洲生产的防晒霜凡是二苯甲酮-3含量在0.3%以上的都需要明显标注。所以如果不放心的话,可以考虑慎用含此成分的产品。

  防晒霜的配方是一个复杂的学问,即使是相对容易分解的成分,如果与大分子的成膜剂和阻渗剂配伍,就可以大大降低透皮性,这样的配方整体来说危险性就有所下降。而且很多防晒霜添加了可以淬灭自由基的成分,比如硝基化合物[5],同样可以保护皮肤免受防晒剂分解产物的危害。许多大型生产厂商都在配方上花了很大功夫,在充分利用现有有效成分的同时,还积极研究如何增强这些成分的稳定性,以减轻分解产物带来的不良影响。

  即使是研究防晒霜危害的报告也都表明,相对于紫外线来说,只有比较少的防晒成分容易通过角质层直接接触到皮肤。因此防晒霜产生的自由基也好,活性氧也好,其产生的量和危害性都低于紫外线直接照射对皮肤产生的危害。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防晒霜还是要涂的。

更多肌肤问题欢迎您到知我药妆肌肤专家平台提问,或者到知我药妆官网进行在线咨询。


第2个回答  2015-10-09
没有害处 只要用法得当。在擦防晒产品之前要有打底的产品才行.。
防晒霜,阳光是造成肌肤老化与形成皮肤表面斑点的主要因素,做好防晒,有效预防黑色素的产生,晒不黑、晒不伤,才能时刻保持青春润泽。防晒霜的作用原理是将皮肤与紫外线隔离开来。
防晒霜(英语:sunscreen)是防止皮肤受紫外线晒伤的护肤品。防晒霜有不同的防御指数SPF(Sun Protection Factor),指在一段情况下可延长避免晒伤的时间。如用SPF4太阳油,则在每平方厘米的皮肤涂抹有 2毫克的防晒乳的情况下(脸部大约共为十元硬币大小的量),可以延长4倍的晒伤时间,本来一小时便会晒伤的皮肤,可以受保护多至4小时;亦能够阻隔 75%的UVB (算法: (SPF-1)/SPF)[1]。防晒黑系数(protection factor for UVA)则为评估防晒剂对UVA的防晒能力指数,包含日本的PA值系统、欧洲的PPD值系统。
防晒霜是通过无机或有机活性成分起防晒作用的。
无机防晒成分通常是氧化锌、氧化钛等无机物,它们可以反射和散射紫外线辐射;有机防晒成分通常是OMC(octyl methoxycinnamate )、羟苯并唑(oxybenzone),它们可以吸收紫外线辐射,把辐射能量转化成热能。许多防晒霜同时保护皮肤不受到两种紫外线(UVA,UVB)的伤害。UVA和UVB对皮肤会造成不同的伤害。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通过对光的反射和吸收两种机制起作用。一般无机物是反射作用,有机物是吸收作用。最常见的紫外线化学吸收物质是PABA(对氨基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PABA吸收UVB。(注意:如果您的皮肤敏感,应该谨慎使用含有PABA的防晒剂,因为PABA容易导致敏感肌肤发红和过敏。)其它的吸收紫外线的有机物还有:
肉桂酸(Cinnamates),吸收UVB;
苯甲酮类(Benzophenones),吸收UVA;
临氨基苯甲酸或脂(Anthranilates),同时吸收UVA和UVB。
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穿透皮肤的深度是不同的。UVC为角质层反射和吸收,只有小部分穿透到表皮浅层。但由于UVC通过大气层时,大多被臭氧层所吸收而不能到达地球表面,因此基本不会对人体皮肤构成危害。UVB也是大部分被表皮吸收,小部分达到真皮浅层,是皮肤损伤的主要波段。它具有致癌性,但能被厚云层,衣服及玻璃阻断。UVA小部分被表皮吸收,大部分可透入真皮,深达真皮中部。UVA在夏天的中午到达地球表面的量要比UVB多100倍,可以穿透表皮达真皮而致真皮损伤,因此是主要的紫外线致病光谱。
紫外线对皮肤的主要伤害为:
1、使黑色素合成增加。可导致色素沉着,如黑斑,雀斑,黄褐斑等各种色斑的增多,增大,变深。
2、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真皮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破坏。可导致皮肤肥厚,松弛,粗糙和形成皱纹。
3、毛细血管扩张,可产生红斑。
4、皮肤免疫功能下降。可形成皮肤癌或癌前病变,如光线角化病,鳞状细胞癌,黑素瘤等。
防晒霜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也有混合两防晒方法的产品种的)。
理防晒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理学原理防晒[1]。这种防晒霜的原子微粒是片状的,当在脸上涂开的时候,就像镜子一样,反射阳光,达到防晒的目的。 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就都属于物理性防晒成份。它们可以在皮肤上形成保护膜,使得紫外线无法穿透皮肤表面,两者皆可提供周全的UVB防护,其中以氧化锌更能阻绝UVA。典型的物理性防晒成份呈白色、糊状,且在接触到水以后变成蓝色。但是这一类产品也有一定局限:对于肤色较深的人来说,其润色效果可能不太自然;对于肤质较干的人来说,不够滋润;不适合做全身防晒;必须使用卸妆产品帮助卸除干净,等等。
化学防晒
这种防晒霜利用吸收的原理来防晒,常为透光物质,可吸收紫外线,使其转化为分子振动能或热能达到防晒的功效。如对氨基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等。涂在脸上后,原子吸收阳光,以防止阳光接触皮肤。 理论上,物理防晒要好于化学防晒,但是目前市面上大多使用的是化学防晒。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有伤害,会造成皮肤的负担,影响产品吸收。
正确使用方法:
1、在使用防晒霜之前要进行皮肤的清洁和常规护肤,一般要先涂抹爽肤水,之后依次是精华素、眼霜、乳液,之后再涂抹防晒霜,不要直接把防晒霜当做乳液来用。
2、并非只有夏天需要涂抹防晒霜
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夏天天气比较炎热才需要进行防晒,其实不然,在春秋甚至冬天阳光中的紫外线都会对皮肤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造成皮肤变黑、老化,因此,出门的话尽量都要涂抹防晒霜。
3、出门半小时前就要涂防晒霜
不要在临出门时才去涂防晒霜,最好出门前半小时就要涂,因为涂防晒霜以后会有一个皮肤吸收的过程,这样不容易因为出汗等原因太易流失掉,看起来也会比较服帖自然, 随身携带,必要时要进行补涂。
4、如果出门时间较长,尽量进行防晒霜的补涂,不然时间长防晒霜会随着出汗等情况流失掉,失去防晒功能,因此,如果两个多小时后尽量再涂抹一次,如果游泳或去海边尽量选择用有防水功能的。
5、防晒霜不要混合使用
使用防晒霜时最好不要几款同时混合使用,因为成分不同、质地不同,会对防晒效果有影响,且容易导致过敏,一次只用一款比较好。
6、防晒之后清洁要更彻底
涂完防晒之后晚上的清洁工作要进行的更加彻底些,尽量先用卸妆油进行清洁,再用洗面奶进行正常的清洁工作,因防晒霜相对乳液质地较厚,且不易清洁,因此在清洁过程中一定多加注意,以免对皮肤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第4个回答  2015-09-12
  防晒霜化学防晒添加剂较多,长期使用对皮肤有一定的伤害。
  使用注意事项:
  1、涂抹部位
  涂防晒霜时,不要忽略脖子、下巴、耳朵等部位,以免造成肤色不均。
  2、清洗产品
  每天晚上务必将防晒产品彻底清除干净,因此不要带着防晒霜休息和睡觉。
  3、使用量要足够
  防晒霜并不是涂上就有效,而要达到一定量才能发挥效应,通常防晒霜在皮肤上涂抹量为每平方厘米2毫克时,才能达到应有的防晒效果。需要注意,SPF值不能累加,涂两层SPF10的防晒霜,都只有一层SPF10的保护效果。
  4、不要混合使用不同品牌的防晒霜
  混合使用会增加皮肤过敏的可能性。各个品牌防晒霜的成分是不一致的,如果混用,重叠在皮肤上,有可能造成成分相互干扰或相互排斥,降低了防晒功效,甚至引起皮肤过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