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的民居特色

如题所述

各个民族的民居特色:

陕北窑洞: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被靠山。门朝开阔的地带,少有树木遮挡。

    一个院的窑洞一般只修3个至5个。最中间的为正窑,两边常放杂物或是小的房间,也可以贮存粮食。

    走进窑洞的内部,内侧有灶台、锅等。洞头垒着土炕。

    土炕正中间的下有一个洞,用来生火,这样到了冬天也不会感觉到冷。这种窑洞冬暖夏凉。

羌族碉楼:

    羌族是四川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独具特色的民居就是----碉楼。

    在羌语中,碉楼被称为“邓笼”,意为美丽、高贵的房子

    羌族人有“依山而居,垒石为屋,高者十余丈”的习俗。碉楼的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间。用

    于御敌、贮存粮食和柴草。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平顶房,呈正方形。

    多数为三层,每层高约三至四米。有着强烈传统民俗文化

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

    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途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它们大多为3至6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雄伟壮观。

    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的地震撼动,风雨侵蜍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傣家竹楼: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据说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

    村边都有防护林带。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各种花木果树。

    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整个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般作关牲口和堆柴禾用。

    竹楼由二十至二十四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蔑,将楼房隔为两层。

    屋顶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大都改为用瓦顶。

白族建筑——“三房一照壁”:

    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水乎不同,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房屋形式。高寒山区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

    坝区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其布局则采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两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宽敞,阳光充足。

    多数人家还设有花坛,种植山茶、石榴、挂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劳四溢,环境优美舒适。白族人民十分重视照壁、门楼的建筑。

    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题写“万紫干红”、“旭日东异”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宇

    四周山墙也一样彩画着各种山水、花鸟、虫鱼图案,每个角落的装饰都很讲究,给人以生动活泼、均匀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

    面富于独特风格的门楼,其建筑装横更倾注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叠,飞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等组合的立体图案。

    其造型之优美,结构之严谨,可与内地殿阁婉美。许多门扇是由钱空三层的花、鸟、虫、鱼、人物等以及浮雕图案所组成,显得玲现剔透、精巧优美。

    有的门楼、隔扇不用一颗铁钉,仅以凿出卯眼相接,却十分坚固牢实。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

    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

    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福建土楼: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

    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拓展内容:

民族:

    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

    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在后期融合成新民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民族网页链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阿昌族的住房一般是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两层,人居住在正屋,屋内设有神龛、烛台、长桌和火塘,楼下圈养牲畜,厢房和楼上堆放粮食及其他生活资料。
阿昌族的村寨错落有致,与村寨四周的山光水色互相映衬,浑然一体,好似一幅恬静悠然的山水画。
锡伯族民居: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兼游物民族和农区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现在锡伯族人多住正房,这种游牧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东西住人,外屋做饭、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长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塔吉克族民居:

  塔吉克族住在世界的帕米尔高原,住屋比较矮小,入内必须躬身,大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筑材料多用石块和草皮,屋顶用树枝,麦草再压上泥,墙厚而坚,房子四周均有围墙,围墙内有一间较大的房子称“赛然衣”,另外还有畜棚和库房。“赛然衣”内部分上下左右,上处为做饭和放炊具的地方,下处放置其他用品,左右是住房。

独龙族民居

  独龙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独龙江、恕江两岸和贡山一带,这里山高谷深,河水湍急,每年雪封期达半年之久,交通极为不便。独龙族的住房主要有两种:独龙江上游的住房多为用原木交叉垒培建成,下游的住房多为竹篾房。这两种房子多建成长方形,屋内两边用竹席隔成十多间小屋,中间是通道。同一家族的成员共同居住在这里。房屋建造时一般离地1米许,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房屋中间设有一个或几个火塘,用以取暖、做饭、烧水。大家族内由主妇们轮流煮饭分食,过着共耕、共居、共食的原始共产制生活。

阿贡盖提草原的哈萨克族毡房

  独龙族的房子大小随家庭人口多少而定。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大房子逐渐被小房子所取代。个体家庭的民居面积约在20—30平方米左右,一家两代或三代同居一室,老人和小儿子一家同住,父母与已婚子媳的住处只用竹蔑作简单的分隔。室内设火塘,火塘上方高处有竹木架和小形吊棚,以供烘烤粮食,室内光线较暗。房屋屋顶为歇山式草顶或木板顶,楼硕为竹片或木板制作。
拉祜族民居

  拉祜族居住在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山区,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丛林密布。“拉祜”意为“居住在山地上的人”,拉祜族的村落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中。其民居大致有落地式的茅屋和桩上竹楼两种,建筑材料有木桩馼、茅草、竹子等。

  拉祜族保留着母系大家庭的遗存,或母系、父系大家族并存的双系家庭。母系大家庭以女性为中心,家庭成员包括始祖母、女儿、孙女、曾孙女及他们的丈夫和子女,拉祜人称为“底页”。大家庭内部又分为若干小家庭,拉祜人称为“底谷”。一个“底页”包含若干“底谷”,一般6—7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