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海拉》读后感1000字

如题所述

1951年,卫生部公布《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医院诊所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新中国的医学事业在大步向前。在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接收了一名31岁的黑人女病人,这名女病人已经腹痛、下身出血好长时间了,因为家庭的贫困,和长期对自身病痛的漠视(多少中国的劳动妇女也是如此),她拖到现在才来医院检查。她被诊断出患有晚期宫颈癌。几个月后,她去世了。
这个女人名叫拉克丝,请记住她的名字,因为下面讲到的内容将让每一个人都感到震惊。
上世纪20世纪40年代,巴氏涂片技术发明了,这项伟大的技术为世界范围内宫颈癌的防治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它用棉签及刮板等采样器在患者的宫颈处采集细胞样本,涂抹于玻片上,固定30分钟,然后进行染色。那时,医生从做检测的妇女身上取下样本,是不需要告诉患者及其家属的,在与病魔抗争的紧张时刻,没有谁会把这个“小小的”伦理方面的事情看的太重。
当时,唯一能免费治疗“有色人群”医院就是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了,救治拉克斯的医生从她身上的肿瘤中取下组织样本,送到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癌症研究的带头人——乔治•盖伊的办公室。盖伊的女助手接收了这些细胞,然后在实验室培养,并将其标注为“海拉细胞”,“海拉”是拉克斯全名的缩写。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在培养“海拉细胞”之前,科学家一直试图在实验室里培养人类细胞,却从未成功。如今,从拉克丝身上的肿瘤中取下的一小片组织样本却活了!这意味着人类有可能借此找到癌症的原因!可想而知,乔治•盖伊多么兴奋!他立即打电话告诉同行,告诉他们,自己找到了可以在实验室培养皿中无限次繁殖的“永生”细胞!
“海拉细胞”分裂繁殖速度极快,于是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基吉学院建立了一个工厂,大规模生产“海拉细胞”,他们每周大约培养生产3万亿个“海拉细胞”,送到世界各地实验室进行研究或使用。
“海拉细胞”都为我们作了什么?科学家用它研制出首例小儿麻痹疫苗,研究基因图谱和克隆技术,开发对抗癌症、流感、艾滋病及帕金森氏症等疾病的药物,研究基因图谱和克隆技术。它们甚至还被用来测试原子辐射的影响,并被送入外太空,供科学家研究细胞在没有重力的条件下如何生长。……也许你现在服用的某一种药就得益于“海拉细胞”,只是你并不知道。
“海拉细胞”为医学做出了难以量化的巨大的贡献,然而,没有谁提到拉克丝,也没有人关注她和她的家庭的生活。
不仅拉克斯本人,她的家人也成了医学研究的对象。在拉克斯死亡25年后,她的丈夫大卫•拉克斯接到一个电话,电话的意思是:“你的妻子一直活着,在实验室里生长了25年了,现在,我们需要检查一下你的孩子,看一看他们是不是有癌症。”
海拉细胞至今仍被不断地培养、研究、买卖。60多年来,海拉细胞在全世界繁殖的总重量超过5000万吨。海拉细胞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没有人能算得清。如今的“海拉细胞”明码标价,一小瓶可以卖到250美元。
研究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海拉”的家人却一直生活在贫困中,甚至负担不起医疗保险。科学记者、美国作家丽贝卡•斯克鲁特在她的纪实文学作品《永生的海拉》中表示:“他们(指医生)从未征求同意即采集细胞,这是当时的标准做法。”至今,科学与伦理之间的争论仍未停止。
渺小的生命和伟大的生命就在一线之间,拉克丝短暂的人生因为她“不死”的细胞而不朽。她是个穷困的人,过着卑微的生活,然而因为对医学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她又如此崇高。拉克丝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可是没有她,医学史将会有一大块的空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6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