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什么朝代的,写过什么?

如题所述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另一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17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 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 《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与苏轼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6�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6�1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6�1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6�1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九议》)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二 辛词的思想内容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4)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合势力的词。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17
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  摸鱼儿(1179年)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也称“采桑子”)
   辛弃疾手迹《去国帖》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 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顽皮,通“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太常引· 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鹧鸪天· 戏题村舍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 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玉楼春· 戏赋云山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鹊桥仙· 己酉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定风波· 暮春漫兴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定风波· 送卢提刑,约上元重来
  少日犹堪话别离,老来怕作送行诗。极目南云无过雁。君看,梅花也解寄相思。
  无限江山行未了。父老,不须和泪看旌旗。后会丁宁何日是?须记,春风十日放灯时。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祝英台令·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裤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浪淘沙· 山寺夜半闻钟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东坡引
  花梢红未足,条破惊新绿。重帘下遍阑干曲。有人春睡熟,有人春睡熟。
  鸣禽破梦,云偏目蹙,起来香鳃褪红玉。花时爱与愁相续。罗裙过半幅,罗裙过半幅。
  露天晓角,旅兴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卜算子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鹧鸪天 和子似山行韵
  谁共春光管日华,朱朱粉粉野蒿花。闲愁投老无多子,酒病而今较减些。
  山远近,路横斜,正无聊处管弦哗。去年醉处犹能记,细数溪边第几家。
  鹧鸪天
  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
  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何人柳外横斜笛?客耳那堪不忍闻!
  鹧鸪天
  困不成眠奈夜何!情知归未转愁多。暗将往事思量遍,谁把多情恼乱他?
  些底事,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生查子·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生查子
  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
  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生查子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
  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南乡子
  舟中记梦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南乡子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遍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定风波 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
  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莫问兴亡今几主。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青玉案 元夕(案,此处读碗,意即碗。)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粉蝶儿 和晋臣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93;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千年调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最高楼 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长安道,投老倦游归。
  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胡夜,桂枝风澹小山时。
  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也莫向、竹边孤负雪。
  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
  种花事业无人问,对花情味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最高楼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
  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
  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休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新荷叶 和赵德庄韵
  人已归来,杜鹃欲劝谁归?绿树如云,等闲借与莺飞。 兔葵燕麦,问刘郎、几度沾衣?翠屏幽梦,觉来水绕山围。
  有酒重携,小园随意芳菲。往日繁华,而今物是人非。 春风半面,记当年、初识崔徽。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
  丑奴儿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沁园春 灵山齐菴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沁园春
  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
  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汉宫春 立春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满江红 江行和杨济翁韵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满江红 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马,北村南郭。
  似整复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呼斗酒,同君酌。更小隐,寻幽约。且丁宁休负,北山猿鹤。
  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正仰看、飞鸟却应人,回头错。
  满江红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
  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
  满江红 暮春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攻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革是]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水调歌头 舟次扬洲和人韵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搂。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骨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水调歌头 盟鸥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水调歌头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念奴娇 赋雨岩
  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一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风寥廓。
  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作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邱壑。
  休说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
  露冷风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着。
  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
  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水龙吟 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
  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尘,平章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贺新郎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钓天浩荡,洞庭胶葛。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