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篇:怎样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如题所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理解其含义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此句即言:擅长养生之人,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春夏之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热,宇宙万物一片新生繁茂的景象。此时,也正是人体的阳气生长之时。因此,人们一方面应该适当地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动的时间,多进食大葱、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阳气的食品,心态上宜开朗外向,以使阳气能够顺应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从而升发调达。

另一方面,按照阴阳互根的原则,阳气若要生发,必须有阴液的补充才能够使机体的阳气、阴津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维持平衡。因此在酷暑炎热之时,人们应隐居避暑,保护阴津,避免因过汗而损伤津液,同时增加饮水量,多摄入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蔬菜瓜果,以促进阳气的生发,为阳气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此外,人们在夏季不应恣意贪凉饮冷,以避免体内的阳气消耗过大。

秋冬之季,天气由热转凉,由凉转寒,万物都趋于收藏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补充阴精,使阴精积蓄,培补肾元,才能骨健髓充,使元神得养。此外,人们更应固护阳气,养成早睡早起(日出即起)的好习惯,并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保护消减的阳气,使阳气不至外泄。同时还应多摄入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具有温阳功效的食品,在心态上应保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使阳气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与阴液保持平衡。

扩展资料:

春季养阳,秋冬养阴的食物:

1.春夏养阳的推荐食物:韭菜、鸡蛋、核桃、西红柿、大蒜。

2.秋冬养阴的推荐食物:银耳莲子粥、银耳百合粥、枸杞菊花茶。

参考资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3

该句意思为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

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伏于地下的阴气开始上升,秋风清凉有劲,孕育着收敛清肃的“收气”。所以秋季养阴也要顺应秋天的收敛之气,重在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凉肃杀之气的刑罚。

冬三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出闭藏的景象。因此冬季养阴之道是早睡晚起,精气内藏、避寒就温,以适应自然界的“闭藏”之气,总之:四时养生的要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

该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扩展资料:

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链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0
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原文从起居、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实质充分体现。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症,奉收者少。”  这是讲的夏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阳之道。意思是说,夏季的四、五、六月,阳气已盛,万物繁茂,自然界呈现茂盛华秀的气象。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实;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日长而使阳气怠惰;不要轻易发怒,神气像草木华英一样充满;使阳气能宣泄,好像有所爱在外而不抑郁,这就是应夏季长养之气,调养人体“长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背了夏季长养之气,就要伤害心气,夏季伤害了心气,到了秋季,就会发生疟疾,这是因为人在夏季养“长气”不足,至秋奉迎“收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夏天养阳主要体现在:“夜卧早起”: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界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无厌于日”:不要厌恶日长而使阳气怠惰;“使华英成秀”:夏天,要调养自己的意志,使神气充实;“秋为疟症”:秋天所发疟疾,是由于违逆了夏长之气,夏季伤害了心气的结果。上述原文,又是从起居,精神,疾病等方面论述了保养夏天阳气的具体方法,虽然亦不全面,但却点出了问题的实质。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是讲的秋天的养生之道,亦即秋天的养阴之道。意思是说,秋季七、八、九月,阴气已升,万物果实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态平定的气象。秋风劲急,物色清明,肃杀将至。人们要早睡,并且要早起,鸡鸣时即起;使志意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的刑罚;应当收敛神气,以应秋气的收敛清肃;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扰,以使肺气清静,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飧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秋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早起”:早卧是避秋夜露寒,以适应阴长;早起,比春夏的早起要晚,亦因阴长之意。“使志安宁”:即使精神内守,而“神者,血气也”,亦能养阴;“无外其志”:指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外弛,以顺秋收之意;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e),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是讲的冬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阴之道。意思是说,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都潜藏起来;人们应当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阳升起后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静,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气内藏;应该避寒就温,不要开泄皮肤出汗,致使阳气频数耗夺,这就是应冬季闭藏之气,调养人体“藏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逆了冬季闭藏之气,就要伤害肾气。冬季伤害了肾气,到了春季,就要发生痿厥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冬季养“藏气”不足,至春奉养“生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冬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晚起”:早些睡,晚些起,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机潜藏,以适应自然界之闭藏,亦即养阴之意;“使志若伏若匿”:是指神气内藏,亦是养阴之意;“无泄皮肤”:不要开泄皮肤出汗,是保护阳气、津液不耗伤。  总之,春天、夏天必须养阳;秋天、冬天一定要阴,这就是中医养生学所说的“顺时养生”,即四季养生的要诀。春夏养阳:春夏阳气上升,春夏养阳就要求在春夏两季好好养护阳气。折损阳气便与自然界阳气上升之势有所违逆,就会损害健康。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春夏养阳就好比是储存燃料。秋冬季节气温下降,天气寒冷,春夏储存的燃料就派上用场了:可以供我们抗寒所用。如果春夏不好好储藏燃料,秋冬天气变冷的时候拿什么来抗寒呢?而《黄帝内经》中就说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思就是,冬受伤寒,其正气必虚,春季邪气侵袭,容易得温病。温病就是以传染病为代表的疾病。春夏养阳,饮食、起居等方面就要避免过度寒凉。(4)秋冬养阴:秋冬养阴也是为了顺应自然界阴升之势。养阴就像为花草浇水一样。晚上把水浇足了,第二天太阳一出来,花草通过光合作用带动根部的水分上行到叶脉中,而根部的水分又能够运载土壤中的养分。如果水分不足,自然运载的养分就不足,如此一来,花草怎么可能生机勃勃呢?在人体而言,秋冬不养阴,春夏就会显得燥热而容易上火。要养阴,饮食不要辛辣,可以多喝水,多吃鱼、藕、萝卜、胡萝卜、黑木耳、红薯、莴笋等,还可以用枸杞子、麦冬、玉竹等中药来调养。另外,应该避免过度出汗和熬夜:过度出汗耗伤气阴,熬夜容易引起阴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3-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养生,那么我们就可以事半功倍。那么对于我们阳虚的人,阴虚的人,那么效果都会很好。所以,我们要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原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春夏养阳。
春夏为什么要养阳?
我们看这个图,从冬至开始到夏至是叫做阳长阴消,就是说从春天到夏天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因为冬至是阴极,夏至是阳极,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那么从夏天开始,是又进入了阴长阳消的气侯。所以,在春夏的时候是阳长阴消的阶段,它主要是阳长,我们阳虚的人,就应该在春夏时候就要注重养阳。这样的话,就可以比在其它时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秋冬为什么养阴?
在秋冬的时候,大自然的阴阳气化,是阴长阳消,树叶也开始落了,是吧,天气也开始变冷了,那么阴开始长了,阳开始消。那么我们阴虚的人就应该利用大自然的这个规律。我们在秋冬的时候养阴,那么就比其它任何时候效果好得多,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这个就叫做法时养阳,也就是春夏为什么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就是这个原因。
第4个回答  2019-12-2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