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答案

2013年广州市

1、B
2、C
3、D
4、C
5、B
6、杨志,一个梁山泊的英雄,挥着一把朴刀在刀光剑影中搏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英雄的赤子之心。
孔乙己,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摇晃着脑袋在酒馆里数着茴香豆喝酒,我从中读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迂腐与自命清高。
韩麦尔先生,一个教学四十年的老教师,穿上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严肃认真地上最后一课,我从中读出了一个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感。
奥楚蔑洛夫,一个沙皇政权的警官,兴师动众处理街头小事,变化无常,我从中读出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
7、(1)C F
A、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①猛浪若奔、
②苔痕上阶绿、
③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
⑤更著风和雨
⑥黑云压城城欲摧
(3)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1)做标记(2)通“贴”(3)给予(4)竭尽、用尽(5)意动用法,以……为亲
9.c
10.(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11.D
12.(1)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13、B
14、A
15、两个“诸葛亮”不一样: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16、(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17、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18.①舍钱救猫②归还猫意外获支票
19.关系熟络有默契,但是店主同时又非常敬重老人。
①我仅仅用了100元从四个青年手中救回了猫。②店主说“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③店主受到老人的嘱托,故意这么说。
20.你把这张支票给年轻人,并告诉他支票是无效的。
21.“我”是一个崇尚精神但又不拒绝物质、矛盾、有侥幸心理的人。如文中当店主拿出支票时,“我吃惊地扬起眉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救猫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想过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所以当店主给“我”支票时便是“吃惊”。而“扬起眉毛”则表现了“我”的惊喜。当“我”知道买船需要2500元时,又侥幸地打电话给银行查支票是否有用。
22.文中店主告诉我们老人“精神错乱”,结尾处交代确是“经营大部分木材”的富有老人;被认为“无效”的支票,最后竟然是有效的;整个买船过程竟然是老人一手安排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2
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慰藉(jiè)/嫉妒(jí);告罄(qìng)/惟吾德馨(xīn)
考点:字音辨析
难点与易错点:①形近字读音(“炫”与“眩”;“罄”与“馨”;“缀”与“辍”;“粹”与“猝”)②习惯性误读,“辍”(chuò)易读成zhuì,“炽”(chì)易读成“zhì”,“藉”(jiè)易读成“jí”
攻关建议:多读多用,把常读错的抄进错题本,常常翻看。
2、【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A“人声顶沸”应为“人声鼎沸”、“搏学多才”应为“博学多才”
  B“家瑜户晓”应为“家喻户晓”、“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
  D“禁固思想”应为“禁锢思想”、“张惶失措”应为“张皇失措”。此题注意“器宇轩昂”与“气宇轩昂”都是对的。
考点:成语、字形
难点与易错点:对成语的熟悉度,辨析同音字与形近字。
攻关建议:可按意思记忆字形。如“人声鼎沸”中“鼎”是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用来煮东西的。而“鼎沸”的意思是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锅中的水烧开了,发出大声响。“博学多才”指学问广博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博”是“广博”,自然不是“搏斗”的“搏”。3、【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眼花缭乱:缭乱:纷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不清。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既然已经“眼花缭乱”了,又岂会“清晰真切”?前后矛盾。
  考点:成语运用
  难点与易错点:辨析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攻关建议:翻阅较权威的中考备考书,总结自己平常容易用错的成语,重点标记或者抄在小本子上,多看。若对某个成语有疑问,要及时翻阅字典,以便准确记忆并且加强记忆。
4、【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分类不当。“衣物”不属于“学习用品”。
  考点:病句辨析
  攻关建议:熟记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判断方式。
  ①成分残缺(通过划分句子成分确定);
②语序不当(多重定语: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多重状语: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表范围或频率的副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表情态的动词或形容词。多个谓语:注意其是否符合人类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关联词语次序、主客体次序、前后对应次序、分句次序);
③搭配不当(关联词、固定搭配);
④用词不当(注意词语的词性与感情色彩,是否符合描述对象、句意);
⑤重复啰嗦;
⑥分类不当(不同类不可包含); 
⑦不合逻辑(包括前后矛盾);
⑧否定不当(注意“避免”、“防止”这类词后面的事情需是不好的事情);
⑨歧义(包含代词的“指代不明”,需确保句意明确。)
5、【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A肯定句,语气过于强硬;C反问句,有嘲讽意味;D语气过于随便,有点冲,不够尊重客人。
考点:语言得体
难点与易错点:根据情境,恰当运用句式与词语。
攻关建议:语言得体除了要注意句式、词语的恰当运用,还要注意语气。要么诚恳,要么善意地高雅地幽默。特别是在做错事要认错,或者是别人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
6、【参考答案】杨志,一个梁山泊的英雄,挥着一把朴刀在刀光剑影中搏杀,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英雄的赤子之心。
  孔乙己,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摇晃着脑袋在酒馆里数着茴香豆喝酒,我从中读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迂腐与自命清高。
  韩麦尔先生,一个教学四十年的老教师,穿上平日轻易不穿的礼服严肃认真地上最后一课,我从中读出了一个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感。
  奥楚蔑洛夫,一个沙皇政权的警官,兴师动众处理街头小事,变化无常,我从中读出了沙皇政府的黑暗统治。
 【答案解析】仿句式:人物+身份+事迹或经历+“我”的感悟。
考点:名著阅读、仿句
难点与易错点:不了解人物及其事迹
攻关建议:多看书,积累素材,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共鸣力。
7、【参考答案】
  (1)C F
  A、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D、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E、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备考建议】古诗词默写选择题难度较小,依旧以考察前后诗词顺序为主,考生背诵时不仅要记清楚正确的书写,还要避免记混了。
  (2)①猛浪若奔  ②苔痕上阶绿 ③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
   ⑤更著风和雨 ⑥黑云压城城欲摧
  (3)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参考答案】
  (1)做标记 (2)通“贴” (3)给予 (4)竭尽、用尽 (5)意动用法,以……为亲
 9.【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A.动词,亲手;名词,手这个器官
   B.动词,担心,忧虑;名词,祸患,灾难。
   C.跟从,跟随。
   D.比得上;你。
  【备考建议】理解、记忆常考文言实词,注意课下的注解。
10.【参考答案】(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的解释及语句的通顺。援:引、提出。质:询问。
  【备考建议】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留、补、调、删、换。
11.【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乐”,而不是求学之“精”。
12.(1)【参考答案】了却:完成。可怜:可叹。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词语的理解。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即可。
【备考建议】本词选自九年级上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因此同学们在复习古诗词时要回归课内,关注课下的注解。
(2)【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题答题步骤: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内容;
②概括诗句构成的图景或意境;
③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一)《三种诸葛亮》
13、【参考答案】B
 【解析】题干“比较多的是……”与原文意思不符,以偏概全。文章第二段,“比如在云南……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文章第四段,“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14、【参考答案】A
  【解析】
  B、第七段第二行,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
  C、偷换概念,“误用马谡使长亭失守”是为了证明“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
  D、与原文不符,“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宁可多一些时候的诸葛亮倒也不坏”……“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
  13、14题【答题思路】
  ①直接根据中心论点找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如13题A选项文章开头就有提到。
  ②注意选项的用词,是否与原文不符。比如13题B选项中的“比较多”就属于以偏概全。
  ③注意论点论据与材料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不能偷换概念。
15、【参考答案】两个“诸葛亮”不一样:
  ①指存在于人们设想中,并被人们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历史人物。
  ②指学习、效仿诸葛亮的后人。
  【答题思路】把握文章中心论点,从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思考。注意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的观点一般是由点到面的,因此阅读时注意将深入挖掘。
16、【参考答案】
  (1)、过于高傲自负,使旁人难以亲近。
  (2)、自以为是,遇到失败就消极落泪。
  【答题思路】
  1、注意分值,判断答案大致有几点内容。一般3分3点、4分两点。
  2、根据文章内容,按照“谁做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进行概括,注意信息不要遗漏。
  3、注意扣题。题目问“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因此回答时应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17、【参考答案】
我认为作者的身份、立场对于创设作品人物具有极大影响。陈寿是西晋史学家,因此更注重于对史实的真实记录,在他的《三国志》中,诸葛亮精于政务但谋略一般;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表现故事的曲折离奇,他笔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文韬武略;甚至在京剧“借东风”中,为了舞台效果,诸葛亮的形象更为夸张,简直无所不能。因此,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从作者的身份、立场等背景进行分析,结论能够更全面客观。
  【答题思路】围绕“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结论会有所不同”这个观点,结合文本,简要展开讲述,最后总结。格式:总(观点)+分析(结合文本)+总(重述观点)
  【变式题型】①你同意文中“……”观点吗?为什么?
  ②你身边的人是否能做到……(文中提及内容)?请举例说明,并为他们提出建议。
  ③文中有两种以上观点,问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
④通读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某一句、某一段的感悟联想。
18.【参考答案】①舍钱救猫②归还猫意外获支票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概括内容的结合。难点在于准确精炼地将对应情节概括出来,考生易错点在于将每个情节独立概括,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行文的思路,最终导致前一情节与后一情节没有直接的联系。
19.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1)老人“用手杖敲了三下地板”,店主就走到老人身边。从这一细节里,你看到老人与店主的关系如何?
  【参考答案】关系熟络有默契,但是店主同时又非常敬重老人。
  【解析】本题考点是细节描写的作用,透过细节看人物的关系。本题难度较大,用准确的词语形容两人的关系不容易。
  (2)店主为什么说“那张支票无效”?除文中说店主认为“从他妻子去世后,这个老人精神错乱了”这一原因外,你觉得可能还有什么原因?
  【参考答案】①我仅仅用了100元从四个青年手中救回了猫。②店主说“只有傻瓜才认为一只猫值那么多钱。”③店主受到老人的嘱托,故意这么说。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信息提取与推断的能力。难点在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0.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以老人的身份,把“老人跟店主耳语了几句”中“耳语”的内容写出来。(4分)
  【参考答案】你把这张支票给年轻人,并告诉他支票是无效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节间的逻辑联系,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难度在于把握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易错点在于考生往往忽视联系上下文。
  21.“我把支票对折,扔到柜台上,好让他扔掉。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把支票留下来”反映了“我”怎样的品格?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我”是一个崇尚精神但又不拒绝物质、矛盾、有侥幸心理的人。如文中当店主拿出支票时,“我吃惊地扬起眉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救猫是出于自己善良的本性和对生命的尊重,没有想过因此而获得物质奖励,所以当店主给“我”支票时便是“吃惊”。而“扬起眉毛”则表现了“我”的惊喜。当“我”知道买船需要2500元时,又侥幸地打电话给银行查支票是否有用。
  【解析】围绕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在于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22.故事情节出人意料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举一例简要分析。(4分)
  【答案及解析】本题相对较开放,围绕“出人意料”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即可,如文中店主告诉我们老人“精神错乱”,结尾处交代确是“经营大部分木材”的富有老人;被认为“无效”的支票,最后竟然是有效的;整个买船过程竟然是老人一手安排的。本题因出人意料的情节较明显,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分析过于简单,没有将“出人意料”表现在哪分析清楚。
第2个回答  2014-01-22
第3个回答  2014-01-22
这个怎么可能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