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为什么有西方风格的建筑建筑

如题所述

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乾隆皇帝给西方的建筑安了中国式的琉璃屋顶,还山寨了法国凡尔赛宫,建成海晏堂,它的精华就是那个用水报时的喷泉。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

扩展资料:

西洋楼景区共六幢建筑,谐奇趣是最早的一幢,其余为养雀笼、蓄水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都是欧洲18世纪中叶盛行的巴洛克宫殿式样。

西洋楼是以欧洲风格为基调,融汇了部分中国风格的作品,坡屋面不起翅,但在屋脊上施用鱼、鸟、花瓶等花饰,外檐的雕刻装饰细部都采用不少中国式的纹样。竹亭、太湖石的特置也不少。水戏中不用裸体雕像,而代之以铜铸石雕的鸟兽虫鱼之类。

西洋楼是自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也是把欧洲和中国两个建筑与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首次尝试,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学家讲述圆明园:乾隆给西洋楼加中国圆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0

圆明园有西方风格的建筑建筑和明清以后来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有着密切关系了。大水法是欧洲传教士蒋友仁设计和监造的。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希望在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建筑一座西洋化的宫殿,殿内外部都要装置自动喷水机,由乾隆帝信赖的意大利人传教士郎世宁介绍朋友传教士蒋友仁参加设计工作。蒋友仁精通数理,他参考了欧洲许多有关喷水池的建筑书籍,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大水法工程最终完成于清代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 前后,蒋友仁为其取名为“大水法”。“水法”一词原是喷泉(fountain),清人借用此词称呼“人工喷泉”,故命名之。

据说英国使臣马格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参观过水法奇观。据马格尔尼回忆称,此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

然而如此华美绝伦的建筑精品,最终难逃悲剧命运。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大水法在内的几乎整个圆明园都被英法侵略者焚毁抢掠,无数珍奇重宝或被付之一炬,或被窃至国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3
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融合东西方园林风格,以苏州园林为主,融合世界各地园林之长,集中华之瑰宝。圆明园之后,再无园林。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