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题所述

1.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科学、严谨、审慎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着正负、优劣两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封闭的社会环境等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因素,没有一种向前的推动力,它不可能在历经无数次内忧外患后仍然以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广播东亚;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消极落后的因素,没有一种停滞的或向后的拖拽力,近代的中国便不可能在技、文化、济迅速崛起的西方世界之后踽踽而行。因此,数典忘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危险的;全盘肯定、盲目自大、敝帚自珍的国粹主义同样是有害的。只有坚持历史唯物
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去审视、剖析、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拒绝和抛弃其落后的成分,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并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强 大动力。
2.
要切实掌握鉴别、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洞察能力。
第一,要坚持历史观点,站在历史的时间点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评价历史人物。因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纵然是优秀的传化也必然有着历史的烙印及其局限。鉴于此,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既不颂古非今,也不以今非古;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而不会以主观片面的标准去评判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一堆陈旧过时、不合时宜的历史包袱。
第二,要站在现代的时间点上,用现代的科学观来考察传统文化,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两种视角贯通、结合起来。只有很好地做到这种贯通、结合,才能对传统文化作出客观科学的评判与选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的复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非盲目地照搬,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泥古唯古、食古不化,而必须站立在现代的时间点上审视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
第三,要切实地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是只在其外部特征上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兜圈子。
3.
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以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欠缺。蔡元培曾说:“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创造文化,而创造文化,往往发端几种文化接触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这多种文化交汇、碰撞、激活、融合的时代,这使中华文化有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而中国21世纪的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正需要在这多元文化的激烈交汇、撞碰、融合中进行。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我们青年人要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到手,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再熔为一炉,创造出有你们特色的新文化来!
在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应在与道德建设的整合中寻求创新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于立足于社会实践。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时俱进,发挥人民群众也是文化创造主体的作用,大力进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