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三个徒弟法名的寓意是什么

如题所述

空、能、净,对应法义之三大,空即体大,能即相大,净即用大。又对应三宝,空对应佛,能对应法,净对应僧。又对应三身,空对应法身,能对应报身,净对应化身。三字可概括一切法。空,就是要懂得放下过多的负担,放空自己内心的烦躁和过多的欲望,让自己轻松一点。能,就是要做到,能提得起,能放得下,能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而净,自然就是做人要懂得干净一点,不要胡作非为,恣意妄为,否则,就将误了卿卿性命

西游记这部小说原型就是大唐的玄奘大师去印度求经学佛的故事。因此,故事的内容主线也大致按照玄奘西行的经历展开。

小说中的唐僧原名陈_,他的身世颇为传奇。说唐僧的前世为佛祖座下弟子金蝉子,悟性很高且深得佛祖喜爱,因佛祖讲学时打瞌睡被贬为凡人,这个人就是唐僧。其父海州陈光蕊为新科状元、其母殷温娇为宰相之女,花容月貌。

因在从海州接母去江州上任的路上需路过洪江,在洪江遭遇了贼人,陈光蕊被杀害,其母为了腹中孩子忍辱负重活下来。而唐僧刚一降生母亲就为其免遭贼人追杀将孩子放入竹篮随江水流下。小唐僧被金山寺的长老收留,因此取名“江流儿”。于是自出生起唐僧就在金山寺学佛,后经观音菩萨点化,接了唐王李世民西行求法的任务。

而唐三藏其名其实是取自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玄奘在学成回国之后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一词直接来源于当时的佛教圣地——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的高僧编纂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包括《律藏》:规定僧侣的戒律和佛寺清规;《经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级早期弟子的教义;《论藏》:佛教各派对教义的论述解说。

“三藏”本是对玄奘西行求法之行从中土到古印度一路上的苦难、学习、辩经、修行等经历成果的肯定。到唐僧这里,也是对其角色设定的一个写照。在这师徒四人的西行之路中,面对徒弟的特殊性,需要一个守戒律、熟佛经、明教义的师傅的正规佛家弟子的带领。

唐代把解释佛经的文字和图画叫做“经变”,《西游记》是一部天才的十分严肃的“经变”巨著,三个徒弟跟随三藏一起到达西天,是对三皈依的正确演绎。

在科学上面,别人的研究成果自己拿来用就是了。别人达到的高峰完全可以作为自己的起点。但是,在心性修持方面,在道德的形成上面,科学的方法行不通。

别人的成就就是别人的成就,你拿不来,自己想要的话,必须从头做起。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别无救星”,又说:“佛无法直接洗掉人们的罪恶,也无法用手抹去人们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佛只能教导人们自救自脱的方法。”

一个人如果立志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甘与禽兽处于同一境界,那就应该通过自我的努力获得自觉,经典或师友只能起到援助的作用,不能代替自修。

你皈依了佛,佛只是指路人;你归依了法,法只是一张地图;你归依了僧,僧只是你的向导。在僧的引导下,沿着法的线索,朝着佛指点的路,向着自己的心走去。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_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