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字有什么区别

古代起名时,名字中"名"与"字"的区别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其一:取字最常见的方法是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释的作用。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尔雅·释地》中解释“广平曰原”。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坚,固和坚都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杜甫,字子美,“甫”的解解释则是“古代美男子的称呼”;北宋散文家曾巩,字子固,巩和固意义相同。再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含义也相近。
  其二: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来越好”之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就是意义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则是昏暗的意思。黄损,字益之,徐退,字进之, “损”与“益”,“退”与“进”,都正好可组成反义词,这类虽然不多,但细细品味也别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联想中识雅趣。如关羽,字云长,由鸟儿的羽毛连想到天空的浮云。贾岛,字浪仙,由岛想到浪花的洁白自由。陆龙,字在田,钱谦,字受益,高明,字则诚,李宗仁,字德邻,这一种又是根据某一成语而来:此类成语分别是:“见龙在田”,“谦受益”,“明则诚”,“德不孤,必有邻”。
  还有一部分由于词义的变迁,现在已经很难看出他们的名和字之间的联系了,但如果我们深入的去了解,还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奥秘。例如:孟子,名轲,字子舆《说文·车部》中解释:轲“接轴车”,舆“古代马车车厢”,由此可见孟子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中情况。再如:苏轼,名轼。字子瞻。轼:车前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冯(凭)轼而观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苏轼的名和字的关系应属第三中情况。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样,不是简单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关系,也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北宋词人“秦观”中“观”的读音是读guān,还是guàn时,我们不妨通过他的字去推断。秦观,字少游,从他的字我们可以断定是读guān。
  一般来说,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据《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参考资料:从网上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6

古人有名有字。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虽多种多样,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古人名与字的区别:

1、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

2、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字则是成人时所取,供外人称呼。

古人名与字的联系:

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2、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3、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4、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5、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3-17
古人的名与字的不同之处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正体是正名,表德是表字的意思。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张飞是姓名,而字则是云长、翼德。单称字时也与称名一样,要加上姓。
而现在,名字都是指姓名。
第3个回答  2007-03-17
具体时间无考,但大约是西周开始的。因为商代的人并无有确切历史证据可考的“字”,而西周人有字则有明确记载。

记载周礼的《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是“小名”或“乳名”。等长到二十岁,可以挽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再给他起个名,这个名就叫“字”,也叫“表字”,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古时女子十六岁可以盘头挽髻别上“笄”(jī簪),这时也可以取字,故女子成年称“及笄”,说到了出嫁年龄了称“待字闺中”,后来随着封建礼教统治的加强,“待字”也就徒有其名了。�

而字的消亡是20世纪的历史渐变,主要地说有两大事件。

第一是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颠覆旧礼法。从此革命青年互相称名不称字。此后,虽然字还是有的,但是渐渐失去其社会功能,也就是存在的必要性。于是很多新生儿只有名没有字了。

第二是1955年6月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在全国重新登记户口,家家设立户口本。而新的户口本上没有“字”一栏,只有“姓名”。所以此后人们起名都没有字了。
第4个回答  2019-12-23
字和名的区别在于,字是男子20岁成人以后加冠时取的,而女子在15岁许嫁的时候取的,而名却是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就起好的,一般指的是一个人的姓名或者是单指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