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隐者不遇和寻隐者不遇有何不同

如题所述

希望下面这篇文章对你有用
贾岛《寻隐者不遇》与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二诗意象之比较
07中国古代文学 文擒鹰

做隐者,似乎成了唐王朝一种很时髦的潮流。有求官不成,隐居山中,待价而沽;有仕途翻船,隐居山中,以退为进;更有似陶渊明者,高洁拔俗,隐居山中,过着闲云野鹤,超然物外之生活。后一种隐士,更是众多拘泥尘俗生活诗人们所企羡的。因此,唐代就有很多诗人访名士,寻隐者,寻隐者不遇,自然感慨叹之,发言为诗。如王维之《春日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僧娇然之《寻陆鸿渐不遇》,丘为之《寻西山隐者不遇》等。中唐贾岛《寻隐者不遇》与晚唐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才成二绝》(其一)自是此类诗中的佳作。兹录二诗:

寻隐者不遇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
贾岛 李商隐
松下问童子, 秋水悠悠浸野扉,
言师采药去。 梦中来数觉来稀。
只在此山中, 玄蝉去尽叶黄落,
云深不知处。 一树冬青人未归。
贾岛是中唐韩孟诗派的羽翼,向以寒瘦、清奇、僻苦的诗风闻名的贾岛居然有一首如此明白如话的诗,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绮丽精工,深情绵远,词旨晦约是其诗特色。两首诗寻访对象都是隐士,寻访的结果都是不遇。两首诗都借助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既有对那些优游山林,超尘出俗的高人隐士风范的期羡,又暗暗展示自己如隐士般清高雅致的风情,形神超越,物我交融,在这虚与实,真与幻,常与奇意境中用简古冲淡的语句写出了主客双清的两副形象。二诗以不同的意象表达出近似相同的主题,现就二诗比较其意象的异同:

一、贾岛诗的意象疏,李商隐诗的意象密。

贾诗中写景致的意象仅两字“松”、“云”,李诗写景的意象有“秋水”、“野扉”、“梦”、“玄蝉”、“叶黄”、“一树冬青”。疏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诗人闲中取神,仅“松”、“云”二意象,诗便有了冲和淡远,潇洒出尘之意境了。密则力厚而思沉,“水”、“扉”、“梦”、“蝉”、“叶”、“一树”这一串串写景意象映托着诗人的情愫,涓涓流出,诗便有了低徊婉转,绵密流美之情致了。

二、贾岛诗色淡,李商隐诗色浓。

两诗人不约而同地描写隐者居住环境,侧面烘托隐者来去无迹,卓尔不群的精神风貌。贾诗中不见一个色彩的字,可细细看来,色由字出,松乃青,云乃白,此色和谐自然,质朴淡然,与隐者形象身份相符。望之青青山松,淡淡白云,想之高人在山一方,诗人怎能没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往反。”①之感叹呢?此情此景,让人心灵净化,忧烦俱无。从这萧散冲淡,格高意远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李诗用字色鲜。色显者如“黄”与“青”,二字色艳,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隐者如“水”、“梦”、“玄”字,秋水明亮清冷,梦如隔雾看花,玄乃黑而红色,各色杂揉在一起,跳跃动荡,形成神韵独高,意境优美的画面。透过这画面,我们触摸到了诗人徘徊于今日与来日,现实与幻想,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伤感的魂灵。

三、贾岛诗的意象陈中见新,李商隐诗的意象生中得熟。

两首诗借意象,起兴会,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气氛,无一字道出自己的情思,而情思却委婉曲折,隐微幽深地浸透出来。古人云:“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弟兄。”(辛弃疾《鹧鸪天》),在我们素有“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②的文化传统中,松树与云往往是品德高尚的象征,且常喻高人隐士坚贞超脱的情操。此文化传统可追溯到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他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③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兹举几例: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木空闭锁松筠。 (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门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日,清光犹为君。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亦此可见,“松”、“云”均为诗人们用熟了的正面意象,可诗人却能陈中见新,借苍松赞隐士之风骨,白云喻隐士之高洁的陈意,抒发的人生感叹全在虚处,无迹可寻。诗人借浅语 “松”,淡语“云”形成有味有致的疏淡意境,达到大巧谢雕琢,浅淡传深情的新境界。

观之李诗,其意象深沉蕴藉,象征暗示浓厚。“秋水”、“叶黄”,点出访隐者的季节,远望水天之处一点野茅屋,显得如此清冷孤寂;近顾一片片黄叶簌簌飘落,又是如此萧瑟零落。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想到“宋玉悲秋”呢?“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感伤的情怀淡淡溢出。最新奇的意象可谓“梦”了。一般诗人往往以具体之物喻抽象之理,可李商隐偏反其行之,以抽象喻具体,恰似后人秦观词中名句“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样,以抽象的“梦” 喻具体的“飞花”, 以抽象的“愁” 喻具体的“细雨”,创造出陌生化效果。“梦中来数觉来稀”以梦境写实景,梦来去飘忽,形状模糊,在这似幻是真,是幻非真的时空错位中,意境变得凄迷朦胧,诗人思念之深,似庄周化蝶;访隐之切,似与之神交。或许凄楚的蝉声惊破了诗人此时一缕温暖的回忆,诗人的心境又跌进悲秋怜己的感伤迷雾中了。诗人“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其二)》)面对零落萧瑟的秋景,自己恰似寒风中的枯枝落叶,落魄穷愁,叹老无成的心境交织在眼前景中,诗人似有所寄托,又难指实;似有弦外之音,又不易捉摸。这模糊而复杂的情绪悄悄地流溢、延伸、扩展,以至随着纷纷而落的黄叶,嘶声而咽的蝉声扩散到了苍茫大地和寥廓空间。然而“一树冬青”刚健的意象一扫清冷感伤的情致,逼人眼的“青”有苍劲深沉之感,“一树”在寥廓空间的映衬下,显得如此静穆挺拔。此景既衬出隐者卓尔不群的精神风貌,又托出诗人不满现实的兀傲不平之气。诗人用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意象交织成深邃朦胧的意境,传递出人们道不明却能引发共鸣的人生体验,意象的运用可谓生中得熟。
唐人戴叔伦曰:“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也。”贾李二诗的意象各组成明朗而又朦胧的优美意境,若远若近的情思曲折盘旋其间,让我们欣赏到了何谓“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何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④的意境美。

注释:
① 吴均:《与朱元思书》,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第4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6月。
②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
③ 《唐诗鉴赏辞典》,第68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④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参考资料:http://xkg2010.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68957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09
“访”即拜访。在拜访前,是会给被拜访的人一个口信。即告诉他我会在几时几时到。有提前通知的意味。而“寻”则是随机的。有“碰见了就是幸运,碰不见也就碰不见了吧”的意思。强调的是随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10
访是知道隐者姓甚名谁、修习何种大道;寻则是随机山野,往往并不知道隐修士的姓名、底细
第3个回答  2011-02-10
“访”:拜访。在拜访前,是会给被拜访的人一个口信。即告诉他我会在几时几时到。有提前通知的意味。而“寻”则是寻找。有找的意思。强调的是随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