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出自什么战争

如题所述

春秋时代的越国灭吴国的战争,发生在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之间。勾践胜!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二十年的“卧薪尝胆”既造就了勾践,也彻底磨灭了他的人性。他几乎成了一个冷血的君王,精明的范蠡携西施适时地离开了他,而文种却“执迷不悟”,不到一年,即被勾践赐死! 尝粪问疾,卧薪尝胆二十年!勾践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他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 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 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28
卧薪尝胆出自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当时吴欲争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国,以解除其后方威胁;越欲北进中原,更必先服吴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续二十余年的吴越战争。
卧薪尝胆的故事一般都挂在越王勾践头上,是因为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吴越春秋》的误解,误传。
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第2个回答  2011-02-09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2-09
卧薪尝胆”一词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卧薪尝胆》水墨画
释 义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明·李贽《咏古》之一:“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励精图治
名 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清)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于是写了这副自冕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典 故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夫差悔当初未听伍子胥言,留下了勾践,死前,他只求,不要伤害吴国百姓。
详述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 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极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①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身自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10 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 岁不嫁,男子20 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 个,官府给请媬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②。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①,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这就是勾践实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②。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即"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贵籴粟稾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 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于政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 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③。
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雪国耻。
编辑本段
历史考究

相关记载
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然而有人提出疑问:历史上真有“卧薪和尝胆”这回事吗?
《左传》的“定公”“哀公”两代君王历史部分,大量记述了越王勾践当政国事,但没有提过他有卧薪尝胆之事,《国话》中的《吴语》和《越语》记载了吴越争斗经过,却也没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叙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仅记载勾践:床前悬挂苦胆,坐卧都看得到,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司马迁认定勾践有尝胆之事,但没提卧薪之事。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西施
什么时候出现“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呢?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像,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差“坐薪尝胆”。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了。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困极之时,“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吴越春秋》的误解,误传。
卧薪尝胆的故事催人奋进千百年,如果说是假的,后世人好生尴尬。如果说是真的,又有许多证据反驳它。总之,真真假假,让人困惑不已。
第4个回答  2020-03-10
春秋时代的越国灭吴国的战争,发生在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之间。勾践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