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雷锋一样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

如题所述

1、李素丽

李素丽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座右铭,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

2、王顺友

邮局投递员王顺友在高山峡谷间跋涉20多年,行程26万多公里,没有延误一个班期,没有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3、罗天山

罗天山,就是一名被边防战士称为“万事通”“像父亲一样”的护边员。担负霍城县阿拉马力会晤桥水文站站长一职,但他的护边生涯却更为边防官兵津津乐道,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罗”。与妻子在深山沟里相守20年来。

扩展资料: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不简单,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我们要像雷锋那样,甘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始终脚踏实地,矢志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业绩;

我们要像雷锋那样,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正在做的工作和本职岗位为实践平台,以实际行动履职尽责,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罗天山:像雷锋一样的护边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光明日报:像雷锋那样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30

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被任命为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兼区长,1954年8月相继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因肝癌病逝于郑州,终年42岁。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焦裕禄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9月25日,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

扩展资料:

成就综述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兰考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

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总结出了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探索出了大规模栽种泡桐的办法。

整治三害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焦裕禄和兰考人民在治理流沙

“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

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

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灌、滞、涝、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

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

种植泡桐

为了解“三害”,起风沙时,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他所开创的水利工程,经后来引黄淤灌,最终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在农民的草庵、牛棚,焦裕禄总结出治理风沙的办法:“贴膏药”、“扎针”。

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焦裕禄看到农民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就在全县推广。

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焦裕禄了解到,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他对泡桐特别重视,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即能挡风又能压沙。

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可以陆续移栽,不用多投资。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

后世影响

兰考县的干部群众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三害“内涝、风沙、盐碱”得到有效治理。

焦裕禄带领群众为了防风固沙栽种的泡桐树,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个特色产业,截至2014年,兰考泡桐产业年产值已达60多亿元,全县泡桐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

焦裕禄成为了未来所有为官参政者学习的优秀楷模,焦裕禄精神感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焦裕禄精神成为了我国为官参政者最基本的道德坚守,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坚持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焦裕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2-26
  施工任务中,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雷锋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善于挤和钻.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孩子们的知心人
  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现在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

  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他善于团结小朋友,启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小孩,手里还拉着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 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12
记上海巴士一汽五分公司好人好事
春节期间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123路驾驶员徐滨,拾到西门子手机一只,交还给乘客,受到乘客的表扬.乘客邹宏来信说,乘123路时不慎把包忘在了车上,过了半小时才想起此事,这时很沮丧地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车队问讯,竞出乎意料地该包被乘务员发现交给了车队,该包安然无恙地在调度室内由调度员保管着,失主说:“此时的心情很激动,虽然包内钱不多,但有许多单位的资料,如果遗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我很幸运,因为碰上了屠元隆,胡敏奋二位好心的司售人员”,并感慨的说:“谁说现在社会上好人少了,我要说世上还是好人多”,这是为上海的司售人员树立了好形象,好榜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3-04
武汉的吴天祥,黄来女算是的吧
相似回答